bbin下载,bbin注册,bbin宝盈

蛟河市人民政府
首 页 蛟河概况 信息公开 投资蛟河 蛟河旅游 政务服务 项目信息公开专栏 bbin下载,bbin注册,bbin宝盈
 
蛟河市天气预报:
一网搜索 一网搜索 站内搜索:

bbin下载,bbin注册,bbin宝盈

蛟河市人民政府网站_bbin下载,bbin注册,bbin宝盈
规划总结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专项规划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信息公开>>规划总结>>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蛟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时间:2016-08-12 09:51  
    
 
 前  言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关键的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是贯彻实施“四个全面”总体战略布局的起步期,是bbin下载,bbin注册,bbin宝盈抓住长吉图开发开放和长吉一体化战略的机遇期,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期,建机制增活力的攻坚期,新优势新动力的形成期,补短板建小康的决战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三五”规划,对于蛟河市实现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家、省、吉林市的总体战略部署,结合bbin下载,bbin注册,bbin宝盈实际,制定《蛟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作为2016-202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客观总结“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深入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国内外环境和形势变化趋势,为蛟河在全新的起点上制定并实施“十三五”规划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第一章  发展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机遇,在蛟河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十二五”规划实施进展顺利,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工作取得新进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十三五”的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尽管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全市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01.66亿元,是2010年的1.5倍,年均增长8.4%;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6.56亿元、95.57亿元、69.53亿元,年均增长5.1%、9.0%、9.6%。规模工业增加值76.6亿元,是2010年的2.1倍,年均增长16%。地方级财政收入7.4亿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6%。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29.4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4亿元,是2010年的1.86倍,年均增长13.2%。
  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全市新生成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6763户,新增“四上”企业83户,“四上”企业发展到253户,其中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120户、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发展到125户。依托长白山药用资源,建设投产了长白山制药、关东药业、添正药业等医药健康生产企业。依托生猪、肉牛、黑木耳、甜粘玉米等农产品资源,建设投产了吉林得利斯、??肉牛、黑尊生物、永丰食品等长白山特色产品加工企业。依托矿产资源,石板材生产能力达2100多万平方米、石雕30万件。依托林木、秸秆资源,引进建设了凯迪生物质发电、宏日新能源、天晟科技等多个新型能源项目。添正医药实现bbin下载,bbin注册,bbin宝盈企业新三板上市零的突破,祥晖胶带在深交所Q版成功挂版。粮油高产创建和高光效栽培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3.9万公顷,粮食实现95万吨,黑木耳、甜粘玉米、晒烟、中草药分别发展到7.82亿袋、7549公顷、500公顷和2395公顷,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48个,规模养殖场发展到1860多个,培育了全省最大的肉牛养殖加工于一体的省级龙头企业吉林黑毛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bbin下载,bbin注册,bbin宝盈被评为“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和“全国食用菌产业化建设示范市”,“黄松甸黑木耳”和“黄松甸灵芝”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黄松甸牌”商标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传统产业得到升级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19.3%。以吉林蛟河国际内陆港、天岗国际石材城、煤炭精洗及物流园、黄松甸食用菌大市场、长白山特色产品交易中心五个大型物流集散园区为支撑的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体系框架正在逐渐形成。围绕拉法山、白石山和红叶岭三个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资源,实现接待游客68.5万人次,旅游收入3.1亿元,旅游业新增就业人数6600人。“农村淘宝”县级运营中心和38个村级服务站投入运营,bbin下载,bbin注册,bbin宝盈被列为“全省首批电子商务试点县”和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10年的21.1:46.2:32.7调整为18.1:47.4:34.5。
  三个经济开发区格局凸显。“十二五”时期,三个经济开发区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蛟河经济开发区,城区建设步伐加快,已构筑“三横五纵”路网格局,区域内水、电、气、路网、线网、管网等基础设施齐备,承载功能整体提升。凯迪生物质发电、松花湖管业等一批规模企业建成投产,广东沣芝长白山灵芝产品深加工、亮达医疗设备等一批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形成了项目梯次递进、滚动发展的良好格局。初步形成了医药健康产业、长白山特产加工业、新能源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商贸物流业五业并举的 “四园一区”发展格局,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1.7亿元。天岗石材产业园区,按照“一业特强、多业并举”的发展思路,全力培育石材开采加工的特色产业,引导企业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全面使用新型开采设备和先进的开采技术,由大众石材向高精尖石材转化,推动石材产业晋档升级,形成以302国道(天岗段)两侧和吉顺石材工业园为主的两大石材加工基地,落户加工企业360户,年生产石板材2100多万平方米。201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4.3亿元,是2010年的1.38倍。奶子山经济开发区,面对煤炭资源枯竭困难,通过争取国家煤矿棚户区改造政策,搬迁安置居民1.2万户,积极推进经济转型步伐,引进了多威钢结构、金润家具、煤炭精洗等10余家企业,长吉图煤炭物流园1000万吨储运中心和480万吨选煤项目落户开发区,经济发展总体呈现总量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由7.2亿元增加到8.2亿元,增长14%。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稳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市场监督管理局、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等部门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全部到位,承接上级下放事权44项,取消行政审批项目94项,政府行政职权由3318项减少到2972项。扎实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实行部门预算编制管理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全面公开财政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积极探索政府投融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五证合一”登记制度。稳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完成6个乡镇街102个村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清查实测任务;教育、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新型城镇化和省级改善人居环境重点村建设扎实推进,天岗镇、白石山镇被确定为新一批全国重点镇。
  民生改善取得实效。基本保障稳步推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2015年底,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9023元,年均增长8.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2096元,年均增长14.9%;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切实改善,房地产开发和棚户区改造共开工面积235.42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实现28.1平方米。新建3处市民健身活动广场,城市新增公共绿地67.5万平方米、路灯424基,城市美化、净化、亮化、硬化程度全面提升;新建热源450吨,改造供热管网142.2公里,完成“暖房子”工程145.7万平方米,落实实物配租775套,改造农村危房455户,建设科学储粮仓15500套,清收林地27.5万亩、还林19.6万亩。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实现市内常住人口基本医保全覆盖。
  城乡面貌变化较大。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3平方公里拓展到18.5平方公里。新建桥梁36座、道路25条,吉珲高铁正式通车并在蛟河设站,全市各级公路总里程达2011公里,实现农村水泥路村村通。重点水利工程取得重大突破,城乡生产、生活用水得到进一步保障,总投资6.7亿元的团山子水利枢纽工程实现引水入城,日原水输水能力达7万吨,有效缓解城市居民吃水难的问题;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58处,除险加固小Ⅰ型病险水库9座、小Ⅱ型病险水库55座;新建净水厂,日净水能力提高到4万吨。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后,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2.5万吨,出水水质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一级A标准。城区城防三期、四期工程竣工,实现城区城防全闭合。新型城镇化和省级改善人居环境重点村建设扎实推进,新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57个,天岗镇、白石山镇被确定为新一批全国重点镇。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新改扩建中小学校舍46所,实验小学蓝湾分校和新区幼儿园建成使用,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认定。市医院门诊综合楼建成营运,中医院移址新建主体完工,完成229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部达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97%,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率达88.7%。文化体育建设稳步推进,蛟河市体育场橡胶场地交付使用,建成图书馆、博物馆、书画院、浪花艺术团,农村重点文化大院256个、文体广场80个;采用全数字化恢复了市人民广播电台,数字化有线电视在市区全面开通。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2.6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民族宗教、外事侨务、人民武装及防空、妇女儿童及老年人和残疾人事业得到发展,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统计、档案、工商、质监、安全、金融、保险、电力、气象、通讯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断夯实基层党建基础,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全面从严治党深入人心、取得实效。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不足,结构不优,优势产业和大项目支撑力不强,财政收入不高,农业基础薄弱。二是经济企稳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增长动力和经济下行压力并存,新旧动力转换比较艰难,重点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回升滞缓,稳增长任务十分艰巨。三是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对资源的粗放利用,工业“原字号”、“初字号”比重大,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结构不优。四是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大气污染和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严峻,安全生产仍存在薄弱环节,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不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很重,解决基本民生还要下更大力气。五是城市功能还需完善,社会治安、劳资矛盾、安全生产等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退耕还林、生态移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任重而道远。
  第二节  发展环境
  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主要国家相继出台经济刺激政策,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放缓。发达国家加快“制造业回归”和新兴产业发展步伐;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智能制造、物联网、大数据等深度应用正在引领制造业生产巨大变革;信息网络、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创新突破将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关键作用,信息技术与产业不断融合,可能形成全新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中蒙俄经贸合作不断加强,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都将为蛟河发展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期。
  从国内环境来看,长期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使蛟河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国家启动实施的“一带一路”、“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贯彻长吉图开发开放实施战略、重点建设“哈长城市群”及我省启动的“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中部城市群”建设等重大战略,为蛟河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分税制改革、地方分权、放开准入等重大改革措施的实施,为蛟河提供了巨大改革“红利”;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增长方式由传统粗放转向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改革驱动,为蛟河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过渡期。“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为蛟河提供了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深刻认识“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抓住政策机遇期,改革措施释放期,促进“四化”协同发展,实现蛟河经济可持续发展。
  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将不断解放和激发社会生产力,增强发展活力;国家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有利于蛟河市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推进申报生态功能区试点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力。从蛟河市基本情况看,生态、产业、资源、区位、平台五大优势尚未充分释放,未来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巨大;随着长吉一体化和长珲高速公路、吉图珲客运专线开通的综合效应,必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随着新型能源、生态旅游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崛起,也将为新兴产业的培育、传统产业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强大支撑。
  纵观全局,未来五年蛟河市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要全面深刻认识新常态,坚定不移调结构,着力解决结构不优问题;坚定不移转方式,着力解决路径依赖问题;坚定不移推动创新驱动,着力解决动力转换问题;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改革红利释放问题。要牢牢把握新常态下的重大调整机遇,化挑战为机遇,转潜力为实力,变困境为佳境,推动蛟河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篇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和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历史任务,坚持战略思维和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研究提出蛟河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战略思想体系,特别是视察吉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引领,以新一轮振兴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宜居、宜业、宜游为方向,强化创新、统筹、绿色、开发、共享“五种思维”,发挥生态、产业、资源、区位、平台“五个优势”,抓好农业特色、医药健康、新型能源、生态旅游、现代服务业“五项产业”,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着力建设法治蛟河、生态蛟河、开放蛟河、幸福蛟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增强发展动力。加快构建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创新环境,健全创新体系,挖掘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要素,以创新引领发展,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发展由粗放型增长向创新型驱动转变。
  坚持协调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切实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倡导绿色消费,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坚持开放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牢牢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机遇,深入挖掘对内对外开放潜力,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共享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全面把握发展和民生相互牵动、互为条件的关系,着力办好民生实事,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精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真正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章  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城市品质明显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总体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3亿元,年均增长7%;地方级财政收入达到9.1亿元,年均增长4%;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114.6亿元,年均增长8.4%;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1350亿元,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3.7亿元,年均增长9%;进出口总额到达1956.5万美元,年均增长4.5%。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型工业体系逐步完善,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14.5:49.1:36.4;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0%,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0%。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努力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到2020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期达到27050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期达到17400元,年均增速分别为7.2%和7.6%;五年累计新增就业人数3.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以内;现行标准1.8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达到13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8.41万人;千人医生数超过3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城镇有线电视双向改造率达98%以上,城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0%以上。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充分发挥蛟河中心城区和区域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基本形成以市区为龙头,以三个中心镇为发展极,以东西、南北交通干线为主轴的城镇格局。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5.4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达到20.5万人;城市集聚能力不断增强,特色镇脱颖而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9%。
  资源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降低,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显著。到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均下降20%;森林覆盖率达67%,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7%;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1%;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蛟河市“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  指标 单位 2015年
  2020年
  目标 五年
  年均增长 指标
  属性
  经济增长 1、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01.6636 283 7 预期性
  2、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36.5640 41 2.3 预期性
  3、第二产业增加值 亿元 95.5676 139 7.8 预期性
  4、工业增加值 亿元 80.6547 120 8.2 预期性
  5、建筑业增加值 亿元 14.9129 19 5.0 预期性
  6、第三产业增加值 亿元 69.5320 103 8.2 预期性
  7、地方级财政收入 亿元 7.41 9.1 4 预期性
  8、固定资产累计投资 亿元 829.4 1350 10 预期性
  9、规模工业产值 亿元 253.4 355.4 7 预期性
  10、规模工业增加值 亿元 76.6 114.6 8.4 预期性
  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80.4 123.7 9 预期性
  12、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 1570 1956.5 4.5 预期性
  其中:出口总额 万美元 1300 1620 4.5 预期性
  13、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7200 12690 12 预期性
  结构调整 14、三次产业比重 % 18.1:47.4:34.5 14.5:49.1:36.4  预期性
  15、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 % 69 80  预期性
  1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39.6 45  预期性
  17、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47.6 60.9  预期性
  资源环境
  18、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率 % — 20  约束性
  19、森林覆盖率 % 63.8 67  约束性
  2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31 37  约束性
  21、城市污水处理率 % 85 91  约束性
  22、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100 — 约束性
  23、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100 100 — 约束性
  社会发展 24、全市总人口 万人 45.2 47  预期性
  25、城区人口 万人 15 20.5  预期性
  26、人口自然增长率 ‰ 1.8 2.5  约束性
  27、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1.1 1.15  预期性
  28、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 万人 3.76 3.7  预期性
  29、城镇登记失业率 % 4以内 4以内 — 预期性
  3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9.19 99.5  约束性

    人民生活 31、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9023 27050 7.2 预期性
  3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2096 17400 7.6 预期性
  33、城镇人均住房面积 平方米 28.1 31 0.6 预期性
  34、农村居民住房砖木以上结构住宅比重 % 90 95 1 预期性
  35、全市互联网用户数 户 50300 64800 5.2 预期性
  36、现行标准农村贫困人口 万人 1.1609 0 — 预期性

    第三篇  着力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从现代化、城镇化建设全局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按照城乡一体、区域合作、产业集聚、协调发展、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发展理念,遵循不同国土空间的自然属性,努力形成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协调发展格局。

  第四章  优化空间布局  把握总体定位,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是新时期蛟河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也是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的重要体现。从区域大背景出发,按照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开发的总体要求,明确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科学谋划未来的发展与布局。强化空间布局,是增强蛟河整体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规划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按照全市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的要求,整合优化相关规划的空间管制分区,形成一张规划布局总图,将开发与保护融为一体,作为长期遵循的空间开发调控蓝图。
  第一节  明确主体功能区定位
  按照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要求,在国土空间分析评价基础上,以行政边界和自然边界相结合,将蛟河市全域划分为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按照蛟河市区域背景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未来发展潜力,科学合理确定三类空间区域比例,重点突出蛟河生态功能区主体功能。
  1、城镇空间
  即有一定发展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人口和经济的条件较好,应重点进行城镇建设和发展二三产业的区域,包括已形成的城镇建成区、规划建设区以及一定规模的产业园区。主要功能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承接人口有序转移能力。蛟河市城镇空间包括蛟河市市区、天岗镇、白石山镇、新站镇、漂河镇、黄松甸镇、天北镇、庆岭镇、松江镇等城镇,蛟河经济开发区、天岗石材产业园区、奶子山经济开发区,是重点进行城镇建设和发展城镇经济的地域,城镇空间面积比例为3.02%。
  2、农业空间
  即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全部地域。主要功能为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的现代化大农业,保障农产品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物资技术装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蛟河市农业空间主要为玉米、水稻、畜产品等农产品分布区域,农业空间面积比例为22.01%。
  3、生态空间
  即蛟河市珍贵动植物基因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地,生态安全的保障地。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集约开发的原则,进一步优化村屯布局,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对生态系统干扰较小的产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禁止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经济开发,防止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导致物种栖息环境的改变;禁止对野生动植物进行滥捕、乱采、乱猎,加强对外来物种入侵的控制;继续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等措施,恢复重建森林生态系统,提高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加强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推动生态移民;对其中的禁止开发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强制性保护。
  蛟河生态系统格局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湿地、农田等生态系统为辅。森林生态系统。蛟河市市域内有拉法山、白石山和红叶岭三个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477.0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63.8%,活立木蓄积量达4998万立方米。蛟河市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植物有500多种,森林生态系统较为完整。湿地生态系统。蛟河市湿地生态系统面积234.1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6%,松花江、牡丹江水系贯穿而过,全市共有河流89条。松花江三湖自然保护区三分之二水域面积位于蛟河境内,境内松花湖岸线长200余千米。农业生态系统。蛟河市农田生态系统面积1609.1平方公里,占蛟河市面积的25.0%,主要分布在漂河镇、新站镇、蛟河城区、松江镇、新农街和天北镇。

    图1     生态主体功能区示意图

  第二节  优化空间发展格局  从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遵循不同国土空间的自然属性,构建“一心双轴多点一环”的空间布局。
  一心是指蛟河市区,按照“西移北拓、东跨南改”城市发展布局,坚持生态、自然、现代、宜居理念,高起点高标准,统筹做好中心城市发展规划。以完善设施、改善面貌、提升功能为重点,加快推进老城区建设改造;以完善行政、居住、大型商贸功能为重点,大力发展新城区;重点发展西部城区,实施西长安路以西片区、蛟河西客站的开发建设,推进集商业、居住、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开发。加速城市提质扩容,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扩大城市规模,促进人口和产业聚集,有效推动城市化进程。
  双轴是指依托长吉图交通一级发展轴(302国道、珲乌高速、吉珲高铁),发展沿线特色产业,带动沿线小城镇建设,着力打造特色经济强镇;依托榆江(榆树-江源)二级发展轴,加强沿线乡镇农村人口向镇区和蛟河市区转移,引导人口和二三产业向城镇经济轴带聚集,形成产业隆起带,辐射带动区域发展。
  多点是以天岗、新站、白石山、黄松甸镇等为重点,依据区位、人口、产业、资源等因素,加快推进长吉图沿线新型城镇化进程。按照提高质量,注重规模、体现特色要求,进一步提升承载功能,形成经济实力强的局部区域中心和特色鲜明节点小城镇,成为农村就地就近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天岗镇:依托丰富石材资源,继续做大做强石材加工业,推动产业转型晋档,提高石材开采能力和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明确石材产业的主体地位和发展方向,加快推动集石材产品加工中心、石材商品交易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国际物流仓储中心、国际会展中心、政务一条龙服务中心为一体的中国天岗国际石材产业城建设和天岗物流园建设。全面提升天岗石材产品的品质,将天岗打造成东北亚“石都”,建设成连接吉林市、蛟河市的“卫星城”。新站:以富民强镇为目标,以“工业立镇、产业兴镇、商贸富镇”为统领,加快推进工业集中区、产业示范园区和商贸物流小区建设,充分发挥新站镇37公顷工业用地优势和独特区位优势,切实将工业集中区打造成为新站发展的新空间和新龙头。优化产业结构,扩大镇区规模,提高镇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依托毗邻蛟河市区的区位优势,推动城镇向南对蛟河市区形成对接式发展,打造城市卫星镇。白石山镇:依托丰富的资源,着力发展绿宝石加工、保温材料生产、中草药及土特产品加工,继续打造全国食用菌种植基地,吉林省珲乌发展轴木制品加工基地、矿产品加工基地、能源基地,蛟河市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基地,积极推进琵河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结合产业发展,扩大白石山镇区规模,继续巩固全国重点镇。黄松甸镇:按照国家级万亩黑木耳标准化种植园区建设模式,加快黑木耳、灵芝及其他菇类的培育,使食用菌产业不断扩大规模、提升品质、提高产量;规划建设黄松甸镇工业区,开发食用菌饮品、保健品、医药品、化妆品和食用菌旅游产品等多元化产品,使传统的食用菌生产与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相结合,逐步形成一个主要产业多个辅助产业的格局;以食用菌批发大市场为基础,打造全国最大的长白山特色产品交易中心;以“国家级万亩黑木耳标准化种植示范区”为基础,建设食用菌现代科技示范基地,把黄松甸打造成东北最大的食用菌贸易集散地。庆岭镇:以五丰铁矿、恒源选矿等企业为主体,加强基础工业、培育支柱产业和发展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红叶谷、庆岭瀑布、杨木沟村等旅游观光农业,形成相对集中、辐射力强的特色生态旅游产业群,吸引人口集聚。依托“庆岭活鱼”品牌,尽快适应发展,在保持传统优势和巩固老基地的同时拓展新项目,与红叶谷等旅游景观发展合力;把“庆岭活鱼”品牌继续做强做大,进一步提升品牌内涵,创造更多产品形式,打造品牌,占领市场,使庆岭活鱼品牌走出庆岭,走向全国。漂河镇:依托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发展特色食品加工业;继续发展矿泉水产业,搞好矿产资源的勘测与开发;做大做强休闲旅游业,重点发展苏尔哈旅游度假村和漂河川漂流;加快推进漂河烟基地建设,做好对漂河烟历史文化内涵的宣传和包装。将漂河打造成为蛟河南部区域中心城镇,形成对周边乡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一环是指以白石山、红叶岭和拉法山三个国家森林公园形成的生态屏障,松花湖环境控制带形成的生态廊道,散状分布的生态斑点构建的环状生态安全格局。围绕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和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围绕山水风光,打造集水上娱乐、商务度假、会议接待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服务基地;围绕国家森林公园,开展生态观光旅游,进一步打造红叶品牌。

    图2     蛟河市空间发展结构示意图
  第五章  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按照三类空间划分的要求,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强化“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原则,统筹规划城镇、人口和产业布局,走休闲旅游、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引领的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力推进生态蛟河城镇化发展。把蛟河市建设成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哈长地区”的区域新兴和休闲城市、打造吉林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9%。
  第一节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依据蛟河市城镇化的发展条件和趋势,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导向,进一步优化蛟河市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形成发展导向明确、空间集约发展、生态环境优良的各级城镇。构建以蛟河市区为中心,重点发展长吉图沿线重点乡镇和特色产业,突出天岗和黄松甸示范镇的引领作用,打造新型城镇化格局。
  第二节  有序推进人口城镇化
  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政府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在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设施等方面的成本支出。企业要落实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依法为农业转移人口缴纳职工养老保险、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用。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类,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分担。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农民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建设包容性城市。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参政议政和参加社会管理。建立农业转移人口人地分离的权益保障机制。推进土地确权,保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要加大养老、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社会救助等民生项目的建设投入,向城镇常住人口提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推动常住人口同城同待遇,使农民能够真切地享受城镇化带来的红利。加大农民工就业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帮助农民实现就业转型。
  第三节  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增强城市发展活力,推进新型城市建设,创新城市管理,增强文化魅力,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增强城市吸引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加快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步伐。依托吉林省即将启动新一轮省级文明城市创建的有利契机,持续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逐步解决小区物业管理、私搭乱建、占道经营等城市建设管理方面薄弱环节,有效整合资源,同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与城市建设管理等工作,精心设计各类载体活动,统筹推进道路建设、棚户区改造、供水供热、绿化美化亮化等各类民生事项。大力倡导“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文明理念,动员全市各个层面广泛参与,形成浓厚的文明氛围,确保2018年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功。
  推动城市科学发展。统筹城市的产业发展、民生建设和生态环保,大力发展节地节能节水型产业、节地节能型绿色建筑和紧凑型城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能源利用结构,规范城市资源开发秩序,合理确定资源开发强度。提高资源深加工水平,完善上下游产业配套,谋划新兴产业布局。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探索智慧城市建设,谋划城市发展模式由传统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变。将信息技术深度运用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领域。推动城市建设行政管理智慧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社会治理精细化,提升城市信息化建设水平和服务功能。建立物物联网、信息移动、信息共享的城市系统,营造和谐共处的环境,为城市管理者和企业提供高效服务,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
  加快绿色城市建设。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全面融入生态文明理念,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严格控制矿产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循环经济、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倡导绿色出行,发展有序、安全、舒适、低污染的绿色交通。推动绿色消费,注重消费过程中对垃圾的处置。完善城市废旧物品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加强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加快城市绿地建设,增加城市湿地面积,提升城镇人居环境质量。
  第四节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建立信息化、精细化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逐步实现智慧管理。加强城市管理的连续性,整合现有交通、治安监控资源,建立数字化城市道路管理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逐步实现智慧管理。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强化市政养护,实施市容市貌整治,深化城管法制建设;完善长效机制建设,推进城管自身建设。着力抓好城市顽症治理,建立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幸福城市。

  第六章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一节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
  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建立健全以工惠农、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城乡居民共同步入小康,共享现代化成果。
  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将乡村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合理安排市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前提和基础性保障。区分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的不同特点,科学引导新农村建设。位于城镇空间的农村居民点,应承担服务城市、带动农村、承接转移人口等任务;位于农业空间的农村居民点,应提高服务农业发展、方便农民生活、适应农村人口转移集聚能力;位于生态空间的农村居民点,要承担强化生态功能定位、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发展适宜生态经济、有序引导生态移民、推进生态保护建设等任务。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建设。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向集中社区和农村覆盖,实现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发展,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
  推进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建设。构建规范运行的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荒地承包经营权等在内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优化城乡土地、人口、空间布局,促进土地向规模化集中,人口向社区和中心村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构建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落实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制度。逐步建立城乡平等交换的建设用地市场,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构建包括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在内的金融市场,更好地服务于三农。
  第二节  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活动。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建设宜居村庄为导向,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六大工程”、30项重点任务,从实际出发,全面开展以“六清”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整治活动。到2020年,全市农村环境得到根本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稳步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村项目建设。“十三五”期间积极争取省新农村专项资金,重点建设新选定的30个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村,搞好农村道路、农户围墙大门改造、路边排水沟、休闲文化广场等项目建设。
  开展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创建评选活动。创建美丽乡村5个,打造美丽庭院2000个,创建干净人家10000户。积极争取市本级农村环境整治专项投资,用于农村环境整治,改善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局面,使农村人居环境干净起来、美起来。
  第四篇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国际国内需求、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新趋势,抓住新一轮振兴发展机遇,实施1332产业发展工程,突出农业特色、医药健康、新型能源、生态旅游、现代服务业五个主攻方向,充分发挥“三区”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努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第七章  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走规模化生产、精细化加工、品牌化经营和市场化营销之路。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夯实粮食稳产增产基础,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园艺特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农村基层信息服务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搞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现代农业。
  第一节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转变粮食发展方式。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守住耕地红线和基本农田红线。深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五年累计改造15.3万公顷。推进粮油高产创建项目,创建万亩示范片,推广机械深松、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落实好国家农机补贴政策,培育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推进农业机械化,力争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引导和扶持种养业专业大户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方向发展,鼓励相关联的专业合作社成立联合社。稳步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在山区、半山区,6-20度坡耕地中,按照“先陡后缓”顺序,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调增甜粘玉米、大豆等种植面积。到2020年,全市耕地面积稳定在134000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23800公顷;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5%;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500个,农户家庭农场发展到1000个。
  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重点抓好村集体、域内外企业(客商)、种植大户和骨干科技示范户的中药材示范种植,积极扶持奶子山经济开发区千亩枸杞种植园建设,引领农民发展中药材产业。抢抓政策机遇,搞好灵芝、板蓝根、白芍等中药材基地建设。组织开展中药材项目专项招商活动,大力引进医药企业和客商到蛟河投资创建医药企业、中药材加工和经销企业等项目。积极开展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技术指导、资金保障、信息服务等项工作,妥善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进蛟河中药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中草药材发展到2000公顷,新建中药材GAP基地10个以上,新引进中药切片企业3-5户、中药材经销业户50户以上。
  培育壮大园艺特产业。充分发挥蛟河园艺特产业优势,发展壮大菌药果烟棚膜蔬菜、牛猪禽鹿蛙等五种五养十大特色产业,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道路,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特产业基地。注重由粗放规模增长向集约效益方向转变,积极创建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区,巩固提升特色产业村屯创建标准。鼓励和扶持产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租赁等方式创建特产业园区,打造现代园艺特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开展果树和红松、榛子果林培育工程,引导农民发展草莓、蓝莓、苹果等各类休闲农业采摘园。到2020年,发展食用菌10亿袋,甜粘玉米10000公顷,晒烟1000公顷,棚膜蔬菜400公顷,经济林产值达150000万元,果树林培育面积达15000万亩以上;封沟养蛙850条,放养量达到10亿只以上。
  2、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
  加快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扩大招商引资,集聚域内外资本生产要素,引进畜牧产业化大项目,推广“粮经饲兼顾、农牧特加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搞好粮食过腹转化和秸秆综合利用,推动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兽药饲料和营销服务等相关产业集群发展,实现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依托吉林得利斯公司和大北农生猪产业化项目,建成以长白山生态猪、森林猪为主体的1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依托吉林黑毛牛实业集团、吉林??农业开发公司,建成以长白山黑牛、西门塔尔等优质肉牛为主体的肉牛全产业链;依托蛟河万泷牧业有限公司,建成肉鹅全产业链。
  抓好畜牧大项目建设。加大在建项目的扶持推进力度,促进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达效;加快洽谈项目的对接,促进项目落地。坚持依靠产业、依靠资源招商,引进正大、大北农、浙江日发等企业集团,到2020年,引进建设超亿元畜牧大项目2个,5000万元畜牧项目4个。
  抓好优质安全养殖基地建设。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五化要求,加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力度,以标准化小区建设为核心,迅速壮大基地整体规模。到2020年,全市可用于养殖的牧业用地达到2万亩;建成天北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打造生猪、肉牛、高档肉牛和肉鹅四个示范基地;新建、改扩建养殖场(小区)500个,规模养殖大户达到1万户,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5%。
  着力建设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完善高档肉牛品牌体系建设,加快长白山黑牛新品系的选育,形成长白山黑牛核心群母牛1000头的规模。推进种猪繁育场建设,建设原种猪场1个,建设父母代种猪扩繁场10个。加强市、乡、村三级改良站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市级改良站1个,乡镇级家畜品种改良站13个,村级黄牛改良点70个,形成市、乡、村三级家畜品种改良繁育体系。到2020年,全市生猪、肉牛、鹿和家禽良种率分别达到90%、85%、75%和100%以上。
  加强畜禽生产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坚持畜牧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加强畜禽粪便综合开发利用,防止疫病传播,减少环境污染。鼓励和支持养殖小区、标准化养殖场建立专业化、标准化畜禽粪便处理场。到2020年,专业养殖村屯、小区和规模养殖场全部实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围绕生态市建设,合理规划禁养、限养区域和生态养殖圈,积极建设生态养殖示范园区,努力发展生态型畜牧业。
  推进免疫无口蹄疫区建设和动物疫病防控。完善动物防疫、动物卫生监督等无疫区软件建设;完成新增检疫申报点、检疫监督工作室、养殖屠宰监控平台、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场(池)等硬件建设,采取市场化运作、企业投资建设和运行、财政给予补助的方式,建设县级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1个,乡镇建设动物无害化处理池13个,规模养殖场(小区)自建无害化处理设施。完成无疫区建设,保证无疫区的有效运行。扎实开展以春秋两季为主的动物防疫和环境消毒工作,加强口蹄疫、禽流感和猪蓝耳病等动物重大疫病的防控,确保免疫密度达到100%。市乡两级政府完善资金、技术、物质储备制度,切实提高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快速反应能力。广泛深入全面开展结核病、布病等人畜共患病检测、扑杀和净化工作,有效净化畜群。
  抓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加强市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强化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建立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逐步实现从产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强化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产地检疫、屠宰检疫率达到100%,加大畜禽屠宰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四类场所”的监管,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加强对饲料兽药等牧业生产投入品的监管,定期开展兽药饲料检测和专项整治工作,对全市的兽药饲料生产、经营质量监测面达到100%,从源头上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进无公害畜产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到2020年,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企业分别达到30个,绿色畜产品3个,有机畜产品3个。
  3、大力发展渔业生产
  以市场为导向,由粗放型向精养型、生态质量型和休闲渔业型转变。改善渔业养殖条件和装备水平,发展生态化渔业产业体系。积极扩大养殖规模,推广现代化养殖技术,提高湖泊、池塘的养殖单产。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在松花湖苏尔哈渔场附近建设以船坞码头为基础的渔业执法基地。大力推进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工作,加强对无公害认证单位的管理,提升无公害产品附加值,提高无公害认证单位产值和效益。实施老化池塘改造和标准化池塘改造。到2020年,无公害产地认证达到20个,无公害产品认证达到40个;改造老化池塘面积3000亩,改建标准化池塘面积300亩;水产品产量达到7300吨,名特优水产品产量达到1400吨。
  4、加快林业建设步伐
  加大林业建设力度,以生态经济林建设为核心,以森林抚育、低质低产林改造为重点,提高现有森林质量,增强林地产出功能。扎实搞好“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以保护和增加森林植被为中心,切实保护现有植被,大力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培育以人工森林植物群落为主体的多林种、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三北”防护林体系。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旅游经济、特色经济、循环经济,构建现代化林业产业体系。积极推进生态移民、退耕还林,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城乡绿化面积进一步扩大。完成三北防护林造林面积2000公顷,有林地面积不低于396万亩,森林蓄积量达3300万立方米。全市实现林业经济总量10亿元。全面提升林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推动蛟河市林业信息化一期-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平台示范项目建设,有效促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二节  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用现代物质装备农业、用现代技术服务农业,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搞好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专用大豆生产核心功能区,依据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等资金集中使用,对中低产田实施综合整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完善职业农民管理体系和教育培训体系,加快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到2020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000人。
  第三节  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着力构建经营主体组织化、要素投入集约化、生产过程专业化、服务体系社会化和产品经营品牌化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推进良种、农资、农技等服务业发展,积极培育农特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深入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推动农业经营产加销一体化转型发展。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培育以家庭农场、合作社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计划地培育一批省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中心,加强市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实现土地集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权抵押、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等融资模式,鼓励工商资本发展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进一步强化品牌培育,抓好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大原产地标识、农产品地理标志争创力度,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向安全、绿色、有机方向转型发展。大力发展良种、农资、农技等服务业,以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为突破口,推动农业经营产加销一体化转型发展。

    专栏1:“十三五”期间农业特色产业重点项目

  ◆农业特色产业项目:吉林高嘉生态农业开发项目、农业绿色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新加坡正大种猪繁育及饲料加工项目、年产200万平方米框架结构专利地板基材项目、高级膨化大豆粉加工项目、秸秆碳化综合利用及农业产业化项目、食用菌深加工及商业一条街建设项目、优质肉牛繁养和年产30万吨饲料及粘玉米加工项目、吉林黑毛牛清洁生产项目、万泷肉鹅全产业链建设项目、玉米普通淀粉及淀粉糖浆加工项目、中式玉米方便食品生产项目、玉米蛋白粉加工项目、特色农产品加工项目、吉林黑毛牛高档肉牛全产业链建设项目、粮食收储加工项目、水稻深加工项目、唐华农业产业化项目、高档家具板方材初加工项目、乌林乡春光村矿泉水开发项目、年产1.4万吨玉米方便食品项目、得利斯生猪全产业链建设项目、安格斯肉牛养殖基地及饲料生产项目、绿色精米加工项目、黑木耳多糖提取及多糖胶囊生产项目、长白山山野菜深加工项目、梅花鹿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山核桃系列保健食品生产项目、黑木耳粉及黑木耳胶囊深加工项目、太阳能蓄能光照大棚、绿色有机杂粮种植基地建设项目、矿泉水生产项目、喜之郎食品加工项目、洋姑娘深加工项目、长白山酒业盘活项目
  第八章  建立新型工业体系  全力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提高技术改造投入在工业投入中的比重,终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推动工业由高污染、高能耗向低碳、循环、绿色转变,逐步建立起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新型工业经济体系。依托产业基础和特色资源优势,全力发展壮大医药健康产业、长白山特产加工业、矿产建材业及装备制造业,培育打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
  第一节  巩固提升医药健康产业
  以“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导向,以医药健康产业园为载体,重点做强医药、保健品、功能型食品“三大主导板块”,积极发展医疗器械仪器与设备、医药商业与流通、医疗与健康服务“三大潜力板块”。维持现有康艾注射液、乌头注射液独家生产地位;巩固松杉灵芝口服液迅速抢占市场;支持蒺藜皂苷、洋参叶皂苷等新药、蛙王生物新产品的研发,巩固国内市场,开拓海外市场;扶持保健食品企业进行新版GMP认证,做强品牌;依托林蛙、山核桃、黑木耳、山葡萄、矿泉水等特色资源,开发特色健康食品;推动苏州医工所医药健康产业园发展,推进骨明胶及副产品、长白山灵芝产品深加工、植物有效成份提取分离、亮达医疗器械、人参皂苷提取二醇三醇等项目建设。支持企业成立医药药材经销公司,建设现代化GSP医药仓储物流,打造链长、面广、健康发展的医药健康产业格局。到2020年,培育规模以上企业10户以上,医药健康产业产值超过60亿元。

  专栏2:“十三五”期间医药健康产业重点项目
  ◆医药健康产业项目:长药扩能改造项目、医药、保健品生产项目、胶囊生产项目、中草药饮片厂建设项目、中草药种植及深加工项目、医疗器械生产项目、灵芝产品深加工项目、蒺藜皂苷胶囊规模化生产项目、医药产业合作项目、关东药业技改扩能项目、中草药免煎颗粒加工项目、中药材基地和蟾蜍养殖基地及产品深加工项目、生物兽药生产项目、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及加工项目、干细胞工程技术产业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年100万件义齿加工及残疾人就业培训中心和医疗康复中心建设项目、眼科保健医院建设项目、抗体制备及免疫诊断试剂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灵芝多糖胶囊生产项目、长白山林蛙系列保健品项目、医疗器械(医用床系列)生产项目、医疗器械(医疗耗材系列)生产项目、灵芝深加工项目、北五味子系列保健食品项目
  第二节  培育发展新型能源产业  以生物质、水电、风电、核电、地热能等为重点发展能源产业,努力建设东北地区新能源及再生能源产业基地。充分利用林业和秸秆资源,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加强对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的支持力度,保证在“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对蛟河境内松花湖区域风能开发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有效开发风电能源;以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为依托,积极推进核电项目建设;尽快探明琵河硅藻土储量和含量,早日促成电子级二氧化硅项目开工建设。加快高效节能技术及装备、生态修复保护、污染防治和节能机电等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到“十三五”期末,新型能源产业产值超过11亿元,占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重达到15%以上。

  专栏3:“十三五”期间新型能源产业重点项目
  ◆新型能源产业项目:木耳种植及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项目、生物质秸秆加工项目、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中广核核电项目、凯迪生物质汽柴油及航空煤油生产项目、分散式风力发电项目
  第三节  统筹推进其他产业  装备制造业。以“骨干企业、重点项目、潜力产品”为切入点,按照产业链的特点和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强化产业配套,突出集聚和提升。支持煤机公司、祥晖输送带、科立辉动力等骨干企业加强自主创新,优化产品结构,依托科技和品牌立足市场。加快雷赞风机、矿用除尘设备生产等项目建设,尽快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上下游衔接配套项目,逐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集群产业。到2020年,装备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30亿元。
  农特产品加工业。全面调整木制品行业构成,重组成立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中型企业,培育、引进木制品精深加工大型企业,提高木制品精深加工水平和市场知名度。依托特色资源优势,着力发展以生猪、肉牛、长白山野山葡萄、黑木耳、甜粘玉米等为原料的食品行业。坚持“全链条、全利用”的产品开发和品牌开发战略,鼓励企业走精深加工、系列开发之路,促进动物皮毛、骨血实现全加工、全利用。做大做响“吉林得利斯”、“天一冈山”等企业和品牌,提高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推进吉林市万牧业肉鹅产品深加工项目建设,继续引进梅花鹿产品深加工项目,重点推进得利斯食品产品打入俄罗斯市场;推进黑尊食品、天一昊宇食品、永丰食品等企业发展壮大;帮助长白山酒业引入战略合作伙伴,走出困境。着力打造长白山品牌和绿色品牌,培树一批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名牌企业。到2020年,形成农产品加深加工企业集群,农特产品加工业产值力争达到160亿元。
  矿产建材业。发挥蛟河市天岗石材产业园区和奶子山开发区的集聚效应,突出“整合、集聚、提升”的发展理念,加速石材加工企业重组进程,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提升产品附加值,做强品牌,做大规模,做强企业;进一步推进落实石粉末再利用建材生产等项目,提高石材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加快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利用,以镍、铁、钼等为勘探重点,做好金属矿开发利用的各项前期工作;进一步勘探石灰石、硅石、硅等非金属矿储量,力争早开发、早利用,尽快形成产能。稳步发展建材业,充分发挥松江管道、松花湖管业两户企业的技术和市场优势,挖潜增效,引导企业追加科研投入,扩大产能,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开发生产水泥聚苯膜壳、大口径PVC-S管件、自动化塑钢门窗、新型墙体材料等新产品,壮大产业规模,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到2020年,矿产建材业产值力争达到78亿元。

  专栏4:“十三五”期间传统优势产业重点项目
  ◆矿产品加工项目:银岗矿山开发项目、顺城石材矿山开发项目、年产210万平方米大理石加工项目、石材废粉综合利用项目、多金属矿详查项目、超薄石板材加工项目、超细伊利石粉加工及矿山开采项目、新安屯金铜钼探矿、采矿项目、石板材精细加工项目、矿山开发项目、硅藻土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天岗开发区板材加工企业整合  ◆战略新型及高技术项目:石钢结构机床和超宽超薄石板材加工项目、大口径塑料管材生产项目、无害化垃圾设备生产项目、年产30万块水泥聚苯膜壳项目、可降解包装物生产项目、地源热泵生产项目、风机系列设备生产项目、大口径PVC-S管件产业化生产项目、防火保温新型建筑材料项目、碳纤维填充高强高导热地源热泵管材生产项目、自动化塑钢门窗生产项目、电极石墨化生产项目、芳纶1414代替涤纶丝项目、中掘机生产项目、年产1万吨汽车配件项目、军工系列产品扩大产能项目、年产1万吨汽车PP改性料项目、石材生产加工业机械设备制造项目。

  第九章  全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抢抓吉林省全面启动“服务业发展攻坚战”的有利契机,加快推动服务业业态转型升级和发展模式创新。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拓展提升生态旅游、电子商务、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谋划服务业重大载体项目,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服务业提速增效、转型升级。
  第一节  发展壮大生态旅游业
  围绕旅游整体规划,整合优势资源,主攻旅游大项目建设;加快旅游产品开发,打造精品线路;挖掘文化内涵,扩大品牌效应,创新推介手段;加强监管服务,提升旅游发展整体水平,强力塑造“红叶之城,魅力蛟河”。到2020年,把蛟河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红叶观赏目的地、东北地区主要城市短线休闲旅游目的地、长吉图旅游产业带上的重要旅游城市;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进入国家AAAAA级景区行列,白石山国家森林公园、吉林红叶岭国家森林公园进入国家AAAA级景区行列,全力把旅游业打造成蛟河的支柱产业,争创“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到“十三五”期末,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5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科学规划,整体开发。科学谋划,制定出台《蛟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全市旅游资源进行整合,避免同质化现象,重点开发建设“一轴、四区、七个特色小镇”:一轴是围绕长吉图森林生态旅游发展轴线,四区是指打造以拉法山、蛟河新区为核心的养生疗养旅游区,以大红叶谷、白石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的森林生态旅游区,以金蟾岛、额赫岛、苏尔哈湖湾等为核心的休闲度假旅游区,以红叶岭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的文化体验旅游区。七个特色小镇是新站葡萄酒文化小镇、窝集口农家生活体验小镇、庆岭鱼街美食小镇、插树岭关东民俗小镇、乌林朝鲜族风情小镇、黄松甸特产观光小镇、富江最美传统村落。
  深度挖掘资源,提升旅游品质。改造升级旅游景点,重点改造拉法山、红叶谷、松花湖等景区景点。推进旅游度假酒店、旅游观光小镇、湖畔渔家村落、滨湖景观带为主要内容的松花湖休闲度假项目;围绕红叶谷、庆岭瀑布、老爷岭等旅游资源,开发红叶、瀑布群、森林等生态景观带,建设影视作品及艺术创作基地;建设以温泉疗养会馆、特色养生庄园、拉法山康体观光区为主线的拉法山养生康体旅游项目;建设户外冰雪娱乐中心、冰雕、雪雕公园、关东雪庄,打造松花湖冬季旅游冰雪项目。
  唱响红叶之城,实施品牌战略。继续巩固和弘扬红叶等一批名优品牌的魅力,唱响“红叶之城、魅力蛟河”的主旋律。通过典故、歌曲、工艺品制作等方式,扩大品牌影响;依托白石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红叶岭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的开发建设,围绕农家乐、工业游、休闲游、激情漂流、冰雪游深度开发,结合黄松甸的黑木耳、木灵芝,白石山的草莓、洋菇娘,奶子山的中草药等农业观光游,打造名优新品牌。
  搞好要素组合,打造精品线路。打通重点景区旅游环线,注意游期与线路的科学设计,市内外线与线对接,路和路相互贯通。全程贯穿“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让游客玩在蛟河、吃在蛟河、住在蛟河、留恋蛟河。依托现有旅游资源及路线,倾力打造一批旅游精品线路,天岗窝集口—冰湖沟线路;庆岭活鱼街—红叶谷—插树岭线路;蛟河—拉法山—金斗宫—新站葡萄酒厂线路;乌林—红叶岭国家森林公园线路;蛟河—白石山—黄松甸线路;松花湖—金蟾岛—额赫岛线路等。优化精品线路环境,加快道路、桥梁、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沿线村屯环境,开展亮化工作,建设出各具特色的“百里花香路”等。
  做强新兴特色旅游,拓展旅游发展新途径。按照“一地一特色、一点一精品”的思路,大力发展休闲娱乐游、田园观光游、农耕体验游等农家乐旅游;开发以天岗窝集口采摘体验游、插树岭风情游、庆岭活鱼美食品尝游、丰收休闲度假游为主题的农家乐旅游。依托长白山酒业工业基础发展工业游,将生产工艺体验与葡萄种植园观光有机结合;推进金斗宫山葡萄观赏园基地建设,把工业游与宗教文化结合起来。大力扶持黄松甸黑木耳、白石山草莓基地、奶子山产业园区中草药种植观赏园发展。巩固提高嘎呀河漂流、关东第一漂等漂流项目,鼓励企业加大建设力度,壮大景区实力,引导企业与其它景区合作实行一体化经营。
  挖掘旅游文化,增强旅游内涵。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发掘红叶岭契丹古城、拉法山旧石器时代狩猎、苏尔哈古墓等历史文物古迹;整理“拉新战役”遗址、新站国共谈判旧址等红色历史文化;搜集巴拉文化、关东烟文化等民俗文化;打造庆岭活鱼美食为代表的饮食文化。对文化资源进行收集筛选,赋予景观景点以典故、传说、神话等。加快打造文化之城,在临街建筑设计、绿化树种选择等方面处处体现旅游元素。开展以“在那枫叶红了的地方”“舌尖上的庆岭活鱼”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旅游文化主题宣传活动。
  开展多方位合作,发展区域旅游。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线路共推、互利共赢。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开发旅游,引入资金、盘活资产、共同开发、相互共赢。主动与旅游目的地开展合作,与旅游名企合作营销;积极与周边地区开展合作营销,向东与延边地区重点旅游城市、长白山旅游区、辽宁重点旅游城市合作,向北与黑龙江、内蒙古重点旅游城市深化合作。积极开展合作交流,与域外旅游强市结成合作城市。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旅游投融资体系,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建立投融资平台,成立旅游投资公司,广纳社会民间资本进入旅游产业,鼓励以PPP模式建设旅游项目。在景区加强亭、台、楼、榭、桥梁、道路、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的维护改造。在市区,重点进行城市绿化、硬化、亮化建设,提高层次和品味,规划建设慢行道、自行车道、体育健身区、休闲休憩场所等;引导酒吧、饭店、旅店提高档次,增强人文环境,突出个性格调。
  搞好宣传推介,提升品牌影响力。继续办好“吉林蛟河红叶旅游节”等旅游节庆活动,积极参加国内的各种展会、推介会等活动。加强与央视“远方的家”“美丽中国乡村行”等栏目组联系,将蛟河旅游推向国内外。加强与影视企业、剧组合作,打造极具特色的影视基地。充分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营销推介活动,打造“互联网+旅游”网络营销平台,建立蛟河旅游网,为旅游企业发布旅游信息。加大在公共场所的宣传力度。提高导游员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认知度,发挥导游员服务游客,推介旅游产品,宣传蛟河旅游的重要作用。

  专栏5:“十三五”期间生态旅游重点项目
  ◆生态旅游项目:关东雪庄旅游项目、拉法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项目、红叶谷狩猎场和拉法山房车营地建设(两处)项目、新站镇吉祥滑雪场建设项目、旅游观光项目、松花湖金蟾岛码头游船建设项目、蛟河市城市旅游综合体开发、蛟河市智慧旅游项目建设项目、松花湖国民度假区建设项目、蛟河市特色旅游城镇建设项目、红叶岭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漂河川景区开发项目、蛟河红叶谷房车露营公园项目、水上旅游和冬季冰雪项目、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建设项目、红叶谷森林生态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老爷岭至红叶谷生态和防火及旅游公路建设项目、松江农家乐及旅游开发项目、瑶池岛房车露营地项目、水谷公园及大型游乐场建设项目、前进古城保护项目、额赫岛通用航空产业基地板块项目、拉法山养生康体旅游开发项目、新站镇金斗宫开发项目、冰湖沟旅游开发项目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森林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蛟河市旅游道路基础建设项目、白石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第二节  拓展提升现代服务业
  1、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紧紧围绕全市经济转型升级,抢抓国家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政策机遇和我省与阿里巴巴战略合作的有利契机,深入实施“六个一”工程,强力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以信息化助推产业发展,带动全市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将蛟河建设成为吉林省电子商务强县。到2020年,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90%以上,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亿元。
  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充分发挥“农村淘宝”县级运营中心和村级服务站作用,借助省农信公司“开犁网”,以村级服务站建设为抓手,利用好国家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资金,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到2017年,建成村级服务站256个,全市所有行政村全覆盖,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活跃农村电子商务。进一步推进“村淘”项目3.0版,培育明星合伙人10个,优秀合伙人50个。到2020年,农村电商网上交易实现3亿元。
  积极推进黑木耳全网销售。依托黄松甸食用菌大市场,建设黄松甸黑木耳电商园区,聚集网商发展,鼓励企业(个人)在阿里、京东、1号店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全面“触网”;在阿里平台建黑木耳产业带、开天猫旗舰店,鼓励广大草根创业者在淘宝上注册建店。不断整合黑木耳品牌,瞄准目标客户群,组织策划网销活动,提升地标产品价值;建立黑木耳产品全程可追溯体系,实施标准化种植,提升产品品牌效应。到2020年,黑木耳网上销售达到1.25亿元。
  建设电商产业聚集区。完善电商产业园相关配套设施,大力引进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电商骨干企业、电商服务商、行业协会等入驻电商产业园区,将产业园打造成集电商培训、专业服务、草根创业孵化与县域电商整体运营于一体的实用性电商产业园,成为外部优质电商资源进入蛟河的主通道;围绕国内高端线上销售与跨境电子商务,采用个性化产品定制、众筹、预购等新兴互联网销售方式,配套建设冷链仓储、产品溯源与物流体系,使其成为bbin下载,bbin注册,bbin宝盈电子商务网货集散、分拨与配送中心。到2020年,入园企业数量达100家,网上交易额实现1.5亿元。
  打造“旅游+商贸+文化”O2O模式。整合bbin下载,bbin注册,bbin宝盈旅游景点、星级宾馆、特色农家乐、旅游购物等资源,发展旅游O2O电子商务,带动餐饮、住宿、专车服务等产业发展;鼓励旅行社、酒店入驻“携程”、“美团网”等专业电商平台,为线上旅客提供多种景点组合方案,开通景点门票、订房、农家乐、特色产品团购预定等服务,为游客提供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信息服务;不断完善蛟河旅游官网建设,推出个性制定,将文化、商贸等要素植入网站,建设集旅游资讯查询、电子商务、微博微信、电子导览、虚拟旅游于一体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在主要游客活动场所提供无线网络、二维码等配套设施。到2020年,网上旅游销售收入实现1亿元。
  探索“互联网+石材”销售模式。依托天岗石材产业园建设石材电子商务中心,围绕天岗石材城建设实体展示店,以特有的花岗岩产品为核心,在石材电子商务中心打造服务石材产业的电子商务平台体系,引导石材市场线上线下同步发展。依托质量品鉴中心、石材身份证、二维码等技术手段,打通线上线下的交易活动,将天岗打造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石材市场。将石材电子商务中心打造成从石材需求挖掘,到设计、生产、物流全过程的电子商务新型试验区。到2020年,石材网上交易额实现1.5亿元。
  建立产品防伪可追溯体系。与阿里巴巴“满天星”计划展开合作,实施“码上淘”项目,实现“一品一码”,赋予产品“二维码”身份证,充分突出产品的原产地属性。开展黑木耳、中草药、工业产品三个品类30款产品的溯源。鼓励企业制作可追溯二维码,通过以点带面,逐步推开,最终实现全市网销产品的全面溯源。
  鼓励工业企业全面触网。扶持得利斯、天一冈山、长白山酒业等工业企业,通过开设旗舰店和第三方电商平台等方式进行网上销售。扶持长吉图国际物流能源开发公司、松江管道等外贸进出口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支持鼓励长白山木业集团有限公司,积极“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开展跨境贸易。通过工业企业全面触网,线上带动线下销售。到2020年,工业企业网上销售实现1.75亿元。
  2、提升现代物流业
  依托蛟河位于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重要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吉珲高铁、珲乌高速、拉滨铁路等交通优势,加快融入图们江经济合作区,合理布局建设现代物流业重大项目,依托物流体系、立体物流作业平台及“互联网+”,构造层次分明、功能完备、运转有序、高效便捷的物流产业格局,把蛟河打造成为长吉图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城市。
  全面构建大物流体系。以物流园区建设为中心,以市场和商贸建设为支撑,全面构建大物流体系,形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功能齐全、专业程度高的物流平台。加快推进煤炭清洗和物流园、汽车配件转运物流中心、吉惠物流园区项目建设进度,形成物流产业集聚园区。加强与国内外物流龙头企业战略合作,将奶子山开发区建设成为吉林省进口煤炭加工集散基地和煤炭应急储备基地。全面推进蛟河国际内陆港建设,形成以罗津为门户港,形成以蛟河为内陆港,以海铁联运为主,具有“一关三检”和签发多式联运提单、享受保税政策等港口综合服务功能的国际化大型仓储物流园区、配套出口加工基地、国家一类口岸,促进长吉图及东北各省与国内东南沿海主要港口的联系,加强与朝、俄等周边国家乃至世界各地的经贸往来。
  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坚持高端带动与专业发展相结合,积极培育专业化优势明显、带动作用强、现代化程度高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推动蛟河物流业整体质量跨上新台阶。重点培育一批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和在技术、知识、资金占优势的高端第三方物流企业;整合各类小型物流资源,组建成具有一定规模、作业种类齐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以物流园区为核心,引导第三方物流朝着集群方向发展。
  着力打造立体物流作业平台。积极推动多式联运建设,着力构建域内外立体交叉平台,实现蛟河物流运营效率和大批量货物运转能力双提高。全面推进公路、铁路新建工作,争取蛟河通用航空产业基地项目落地,依托机场、铁路、公路运输枢纽,构建“铁、公、空”多种运输形式构成的物流基础设施平台,促进多式联运发展。
  “互联网+”高效物流。加快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提高物流供需信息对接和使用效率。鼓励大数据、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建设智能仓储体系,优化物流运作流程,提升物流仓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运转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构建物流信息共享互通体系,建设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
  3、稳步发展金融服务业
  增强全市金融业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着力完善融资平台和监管体制,推进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步伐,强化民间资本引进,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形成种类齐全、结构合理、服务高效、安全稳健的现代金融体系,开创金融业发展新局面。到2020年,全市银行业存款余额达到240亿元,贷款余额达到160亿元;融资性担保公司户数达到6户,融资担保贷款金额累计达到20亿元;小额贷款公司户数达到15户,贷款金额累计达到8亿元;成立民营、村镇银行户数达到2户;上市企业户数达到10户;引进外埠金融机构2家。
  全面落实扶持政策。切实贯彻落实国家、省、吉林市扶持金融业发展相关政策,争取金融业扶持资金,为金融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促进金融业整体发展。
  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积极与外埠金融机构开展沟通与洽谈,引进具有一定实力的外埠金融机构在蛟河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和引导农村商业银行等民营金融机构在域外设立分支机构,增强蛟河民营金融机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强化民间资本引进。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在加强有效监管、促进规范经营、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服务的力度,增强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
  加快蛟河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步伐。鼓励企业挂牌上市,积极为拟挂牌企业和已挂牌上市企业上争扶持,激发企业发展热情,以壮大企业自身为着力点,促进中小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做好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工作。深入落实防打工作责任,发挥防范和打击金融诈骗工作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加大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教育、风险排查工作力度,发挥各行业主监管部门、各乡镇街(区)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信息员自身业务优势和基层优势,切实开展工作,维护蛟河金融业稳定。
  “互联网+”普惠金融。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全面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鼓励互联网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的融合创新,为大众提供丰富、安全、便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不同层次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探索推进互联网金融云服务平台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拓宽服务覆盖面,积极拓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4、提升信息服务业
  引导推进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发展“三网融合”信息服务,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新型信息网络服务。到“十三五”期末,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突出,信息化成果惠及全民,全市信息化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现代信息服务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当年实现业务收入10亿元。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示范企业,围绕特色农产品加工、石材、木制品加工等产业,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融合;依托“万名创业者,万名小老板”培训工程,推广成本低、易实施的成熟软件应用,引导企业研发符合管理特点的信息系统应用。鼓励中小企业开展网络宣传、电子商务等营销、销售方式;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加入省级“两化”融合评估系统。
  完善电子政务体系建设。加快政府网站建设,实现一站式网上服务,探索政务信息资源云计算服务模式,大力推进基层政府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和应用。大力推进电子监察体系建设,加强对工业运行情况的信息化监管,加快完善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和部门联动机制,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健全信访体系。推进财政、综合治税、城市管理等业务系统协同应用,推动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应急指挥等应用为抓手,对公安、医疗、消防等部门的应急指挥信息系统进行改造,搭建应急指挥系统信息化体系。
  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宽带下乡”工程,加强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多渠道、多载体对农村信息员与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和信息素质。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产品加工、长白山绿色生态食品等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探索农业现代化新模式。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开展生产生活资料、特色农产品等电子商务,建设农产品网上交易市场。推进农业生产自动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发挥信息技术在订单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推广“企业+农户”的农业发展模式。
  普及新一代信息网络。加强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加强农网双向化建设,保障网络安全和稳定,为双向化、信息化提供网络基础保障。加快网络电视集成播控、传输平台、信息网络视听节目监管等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网络电视、手机电视、互联网视频、互联网宽带接入等融合业务应用,培育三网融合产业和市场,实现“三网融合”。
  加速信息产业优化升级。促进通信服务业创新发展,积极鼓励民营资本投入电信领域,促进增值业务的发展。挖掘传统固网通信网络潜力,建设多媒体内容分发与运营平台,提升通信行业固网增值业务服务能力,促进传统电信业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体系。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保障党政核心部门和金融、税务、电力等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加大对互联网信息发布安全管理、安全制度的督促检查力度。推动运营单位建立信息安全责任制,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信息安全监控等制度。提高应急通信保障指挥的联动协调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应急通信资源配置和管理体系。
  5、推进现代商贸流通业
  推动传统商贸业与现代商贸业融合,以“互联网+流通”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努力培育壮大商贸主体,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商贸服务功能;强化商务规范合法经营,促进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规范有序流通新格局的形成,全面推动蛟河商贸流通业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发展。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搭建商贸流通大平台。加快推进二手车交易市场、再生资源交易市场、食用菌大市场、新区大型综合农贸市场、乡镇农贸市场等5类专业市场建设。加强乡镇集贸市场建设,将农村集贸市场从传统市场逐步发展成现代市场。加强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发展经纪人、农村合作社、产业协会等市场主体,积极推进典当、拍卖、租赁、二手车等行业发展,不断探索和实践资本市场、人才及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要素市场的发展模式。
  着力培育商贸聚集板块,打造商业新亮点。打造核心商业区,提升区域内的商业功能。一是建设4个特色商业街。依托企业集聚优势,建设新华餐饮文化一条街、永安建材一条街、振兴路步行购物街、长安路汽车配件一条街。二是打造3个核心商业圈。以蛟河新区达尔顿饭店为中心,打造新区商业核心圈;以新华大街、振兴路等老商业街为依托,改造老城区商业圈;以高铁西客站为中心,建设高铁西客运站商业圈。
  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创建现代化渠道。依托现有万村千乡配货站和县级物流中心、村级服务站等设施建设,构建较为完善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引导企业合理布局,搭建物流配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商贸物流配送车辆标准化、服务规范化、管理制度化、经营信息化,有效减少流通费用,打造新型商贸物流体系。
  加强市场监测监管力度,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强化市场监测监管,推动诚信体系建设。发挥市场监测作用,确保市场供应运行平稳。抓好12315商务举报投诉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规范成品油、二手车的管理。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确保商贸企业运营安全。
  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构建联合社机关主导的行业指导体系和社有企业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完成试点县级社改革发展目标。拓展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领域,通过“东北货网上商城”提升农产品流通服务水平,打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主渠道,打造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稳步开展农村合作金融服务。推进漂河、天北、南岗子供销合作社的改造,逐步办成规范的、以农民社员为主体的合作社。建立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增强服务“三农”的综合实力。筹建农资及农产品贸易市场,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采取联合与入股等方式,重建再生资源网络。
  落实“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培育农村电商环境;鼓励电子商务进社区,拓展服务性网络消费范围;支持电子商务进城市,提升网络消费便利性;推动线上线下互动,激发消费潜力;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拓展海外市场;加快电子商务海外营销渠道建设,助力电商企业“走出去”。打造安全高效、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流通产业升级版。

  专栏6:“十三五”期间商贸流通业重点项目
  ◆商贸流通业重点项目:西客站城市综合体开发项目、长白山特色产品商贸中心建设项目、家居建材购物广场项目、时代天下城动感3D影城项目、惠龙e通货物运输集中配送省级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项目、农资贸易市场建设项目、中草药交易大市场建设项目、食用菌营销平台建设项目、中国天岗国际石材城建设项目、国贸购物中心综合开发项目、蛟河市新区商业中心综合开发项目、时代天下城建设项目
  6、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  立足社区需求,坚持政府提供与社会兴办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公共化和商业化相结合、市区与集镇相结合的原则,以推进服务设施建设为抓手,改革完善现有的街居制度、明晰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主体职能分工,加强志愿动员和群众参与,在继续加大社区公共性服务的投入力度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社区便民商业和社区休闲娱乐服务业,促进社区服务体系扩大规模、拓展内容、健全网络、强化特色。到2020年,在蛟河基本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镇建设、产业结构相适应,投资多元、效益良好、内涵多样、门类齐全、布局合理、适度集中、互帮互助、便民利民的现代社区服务体系,基本实现社区内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抚、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需有所足、求有所应。
  7、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
  全面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建设,加快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完善城市社会福利机构建设,推进农村养老服务建设,扶持发展民办养老机构发展;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服务为补充,逐步形成“9064”养老格局;利用网络科技手段,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努力搭建城乡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养老信息平台全覆盖。基本形成结构优化、功能多样、布局合理、长期供养和短期入住相结合的养老服务网络;全面建立起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适度普惠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到2020年,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城乡社区,养老机构床位增加950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达到36张以上。
  8、稳步抓好房地产业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契机,围绕“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进一步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完善满足不同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实现蛟河房地产市场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和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
  统筹考虑城乡规划、教育、医疗、就业等重要因素,优先满足安居需求,合理确定各类房屋开发建设规模,科学实施房地产年度开发计划。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坚持市场导向,大力发展商品住房。鼓励房地产企业投资建设中低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盘活存量住房和租赁住房市场,构建“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扶持、高端有市场”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

  第十章  构建园区经济增长极  突出经济主战场地位,规范蛟河经济开发区、天岗石材产业园区、奶子山开发区的产业布局,明确功能定位,形成规模化、特色化的重点工业产业发展格局。到2020年,三个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之和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60%以上。
  第一节  蛟河经济开发区
  立足产业基础,按照西移北拓的城市规划发展方向,全力构筑产业发展平台,建成面积达到19.46平方公里,不断做大做强“四园一区”,积极培育医药健康、长白山特产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和商贸物流等五大主导产业,发挥资源优势,接轨中心城市,切入区域主导产业生产链,以企业集群化打造规模经济。到2020年,新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60个,新增个体工商户500户,10户以上企业实现上市,产值超100亿元企业2户。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30%,年均增长1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33%,年均增长10%;全口径财政收入占全市的30%,年均增长7%。
  做大做强医药健康产业园区。规划榆江公路以东、蛟新公路以南、长白山大街以西、世纪路以北4.2平方公里为医药产业园区。继续抓好长白山制药扩能改造,巩固企业龙头地位。加快推进长白山灵芝产品深加工、启航生物植物有效提取、亮达医疗器械及配件生产、骨明胶生产等项目建设,攻关推进天然植物保健品研发及生产、宏达医疗器械配件生产、长春诺凯捷医疗器械生产、天津中宝中药贴剂生产、现代集团灵芝系列保健品生产等5个重点项目,到2020年,力争新引进医药健康产业项目10个以上,使医药健康产业成为bbin下载,bbin注册,bbin宝盈的支柱产业。
  全力培育特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区。以得利斯食品、天一岗山黑牛等企业为依托,加快建设??10万头肉牛加工等项目,瞄准国内外知名食品生产企业,到2020年,力争新引进喜之郎食品加工等重点项目14个以上。
  巩固壮大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以松花湖管业等企业为依托,着力推进风机系列设备生产续建项目建设,全力抓好年产200万平方米框架结构专利地板基材、大口径塑料管材生产、垃圾处理设备生产等3个新建项目建设,攻关推进垃圾处理设备生产、华信泰格管材及门窗生产等重点项目。到2020年,力争引进装备制造项目15个以上。
  努力打造新能源产业园区。以凯迪生物质发电项目为依托,全力推进生物质汽柴油提取、生物有机肥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到2020年,力争引进新能源项目2个以上。
  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产业园。以吉珲客运专线蛟河西客站为依托,积极引进国内知名度高、综合实力强、运营经验丰富的商贸物流集团参与西客站周边开发建设,全力打造商贸物流产业集聚区。引导扶持区内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增强市场综合竞争能力,加快推进蛟港物流汽车配件转运物流中心、吉惠物流中心、浩华家居建材广场、吉林国贸等一批在建的商贸物流项目,全力攻关推进国际内陆港、惠龙e通物流园等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大、市场前景好的商贸物流项目。到2020年,力争引进商贸物流项目10个以上。
  第二节  天岗石材产业园区
  按照“做精石材、多元发展”的发展思路,壮大石材优势产业,建设以天岗石材城为主的商贸物流区,打造东北亚最大的石材产业基地,积极培育以石材废弃物利用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以石材生产加工设备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技术创新中心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25%,年均增长8%;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30%,年均增长7.6%。
  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引导矿山企业引进新型开采设备和先进的开采技术,提高石材开采能力和资源利用率。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引入组合锯、自动磨机、红外线切机等先进的加工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研究设立项目引进的行业准入标准,引优限劣。引进域外石材,丰富石材产品种类,提高市场占有率。运用市场手段,淘汰、兼并、重组一部分生产工艺落后、发展后劲不足的小企业。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推动集石材产品加工中心、石材商品交易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国际物流仓储中心、国际会展中心、政务一条龙服务中心为一体的中国天岗国际石材产业城建设和天赋物流园建设。通过收购和新开发等手段,在“十三五”期间,吉岗矿业数量达到10座矿山,资产5亿元以上,助推天岗从石材开采、生产基地转变为集生产、销售、商贸、物流于一体的现代石材产业集群。
  发展石材循环经济。鼓励石材企业投资石粉、碎石综合利用,生产人造玉石、建筑涂料、混凝土砌块、石粉砖等产品,延长石材产业链。着力推进人造石、新型墙体材料等综合利用石材废弃物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入区。加大对石粉、碎石综合利用及污水处理等方面进行研发、产业化投资的企业,在用地审批、贴息贷款、引导风险投资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将天岗石材由传统石材产业向科技石材、效益石材、环保石材、文化石材转变,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提升集群效应,不断增强园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不断提升创新发展能力。继续深化和推进国家石材检测中心吉林(天岗)工作站和青岛巅峰石业、温州正枢石材科技等科技企业与园区的合作;依托中科院、吉林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等科研机构的智力注入,主要围绕拉长石材产业链条,加大石材废弃物变废为宝利用,开展长期合作;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工程,依托天岗石材在省内及国内的品牌影响力,结合互联网门户网站、电子商务B2B平台、SEO(搜索引擎优化)、O2O微信营销等互联网推广营销手段,努力打造形成线上展示、交流、推广、交易等多样化的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于域内所有石材贸易企业。
  加快发展非石材产业。充分依托松江管道、天翔炭业等企业的技术优势,打造以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非石材产业集群。挖掘现有非石材企业潜力,把提高生产效率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推手,积极引导辖区企业提质增效,引导企业拓宽思维,走转型增效之路,促进企业整体步入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加大对非石材产业的扶持力度,合理运用国家、省市等部门制定的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发展,进一步落实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相关的政策扶持、金融支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非石材企业积极拓宽市场,支持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扩大产品销售。
  第三节  奶子山经济开发区
  依托采煤沉陷区搬迁腾空的土地资源优势,围绕“工业立区、产业富区”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形成开发区产业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5%,年均增长10%以上。
  创建吉林省进口煤炭加工集散基地和煤炭应急储备基地。引进俄罗斯进口煤炭500万吨洗煤项目,建设俄罗斯进口煤炭仓储中心和洁净煤配储中心,围绕500万吨煤炭精洗项目,在东山和西山区域内发展煤矸石发电、煤化工、多晶硅等附属配套项目,形成煤炭深加工产业链,着力打造吉林省进口煤炭加工集散基地和吉林省煤炭应急储备基地。
  不断扩大园区企业发展规模。围绕北中岗工业园区内蛟河煤机厂、锐士达、金润家具等企业上、下游配套产品,积极引进新生企业。引导矿用除尘设备生产项目、钢化玻璃及热弯玻璃等生产项目投产达效;依托丰富的硅藻土资源,在园区引进硅藻土加工企业,开发硅藻土系列产品,做大做强硅藻土深加工产业。
  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和深加工。利用山上至前窑区域的农业用地发展中草药种植和深加工。围绕山上片区的枸杞种植园,带动周边村屯种植枸杞、赤芍、甘草等药材,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引进中草药饮片项目、枸杞膏加工项目和枸杞粗多糖保健品生产项目,增加产品附加值;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打造千亩枸杞种植园和集观光旅游、采摘和深加工为一体的500亩白芍、赤芍中草药加工基地。

  专栏7:“十三五”期间园区重点项目
  ◆园区建设项目:蛟河矿区采煤沉陷区移民小区休闲广场建设项目、蛟河矿区采煤沉陷区移民小区供水改造工程、蛟河矿区采煤沉陷区移民小区体育馆扩建项目、蛟河矿区采煤沉陷区奶子山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奶子山接续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项目、工业接续产业园区(山东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蛟河矿区采煤沉陷区奶子山街输水管线建设工程、蛟河矿区采煤沉陷区奶子山街西山区生态环境修复项目、蛟河矿区采煤沉陷区奶子山街前窑和山上区生态环境修复项目、蛟河矿区采煤沉陷区奶子山街前窑-市政界公路拓宽改造项目、蛟河矿区采煤沉陷区市政界-乌林公路拓宽改造项目、蛟河矿区采煤沉陷区公铁立交桥建设项目、医药健康产业园项目、奶子山接续产业园区新农村建设项目、奶子山接续产业园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生态采摘园区建设项目、蛟河矿区采煤沉陷区飞越桥及道路建设项目、蛟河矿区采煤沉陷区奶子山街东山区生态环境修复项目  第五篇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落实好中央改革创新任务,推动基层探索。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抢抓长吉图战略实施和中朝罗先经贸区建设的重要机遇,逐步扩大对外开放。

  第十一章  增强创新驱动能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制定有利于创新的政策体系,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金融创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和企业创新平台,加大培养自主创新人才,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驱动力。
  第一节  提升科技创新实力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创新平台为支撑、市场为导向、政策为保障、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推动高校、研发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与企业共建产学研用战略联盟,开发创新产品,建立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培育具有核心技术、自主品牌、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群体和新型研发组织。
  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推动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创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体系,抓好重点中试平台建设。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体系,开展技术产权交易,推进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构建。
  第二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和使用。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工程,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造就杰出科技创新团队。加强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引进机制。重点在现代农业、医药健康、新型能源、互联网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大力引进掌握关键技术、拥有自主创新成果的领军人才,提高人才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
  完善人才流动机制。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鼓励人才自由流动和兼职兼业,建立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制度。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激励机制,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
  第三节  营造良好创业环境
  创业是创新的表现形式,破除创业难的各种现实约束,完善激励机制,改变重就业轻创业的传统观念,营造自由宽松、富有活力的创业环境,激励更多的创业者在更广阔的领域创业。
  完善鼓励创业的扶持政策。全面落实鼓励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减轻企业负担。尊重企业家精神,弘扬勇于创业创富的社会价值取向,鼓励更多社会成员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强化资金、场地、技术等创业服务,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机制。
  强化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快重点产业集群、小微企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技术、法律、人才等支撑服务,切实保护好创业者权益。积极搭建创业咨询服务热线等咨询服务平台,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孵化等服务。健全创业风险分担机制,引导风险投资支持企业创业。为城镇失业人员、农民工、新成长劳动力免费提供基本职业技能培训。

  第十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  把握历史脉搏,与时俱进,结合蛟河实际,努力在高效服务型政府建设、国有企业改革、民营经济发展、农村综合改革、投融资体制机制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建设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城市管理制度和治理体系。
  第一节  建立高效服务型政府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和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在承接落实好上级下放事权的基础上,着力抓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投资负面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和政府信息公开网络“四个清单一张网”的规范管理,推动事前审批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管。
  第二节  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以管资本为主,强化国有资产监管。加快推进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管理体制改革,调整和整合国有林场布局,明确界定国有林场生态责任,推动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创新管护方式和监管体制。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办好县级公立医院,鼓励其他公立医院通过迁建、整合、转型等途径改造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科医院、老年护理和康复等机构。
  第三节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不断优化民营经济服务环境,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担保、用地保障等问题。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协会作用,抓好企业经营管理者能力素质培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力推进“互联网+小微企业”行动计划,积极探索“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新模式,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更多途径和更广阔的空间。
  第四节  开展农村综合改革
  推进农村土地改革,突出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和征地制度改革,鼓励承包土地经营权在公开市场流转。建立功能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开展畜牧物权抵押融资试点。加快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建立农村环境治理投入机制和长效管护机制。到2016年,完成本市农村集体耕地面积的70%的清查实测任务;到2018年,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建设,做好颁证前的准备工作;到2020年,完善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和数据库建设工作。
  第五节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金融服务,放宽市场准入,探索推动民营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生态环保、农业水利、市政设施、交通能源设施等重点领域,推广应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深化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开展林地、草地、水面等领域物权融资试点,建立健全巨灾防范和救助能力保障机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地方金融机构改革。

  第十三章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以创新为动力,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完善项目承载功能为重点,全力打造招商引资新平台,提升开放质量和水平,不断扩大开放领域,加强区域合作,建设区域性投资聚集高地。
  第一节  坚持抓好招商引资
  创新体制机制,突出主体作用开展招商。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加大项目引进工作力度。充分发挥“三区”招商引资的主体作用,探索完善驻点招商和专业招商工作,围绕蛟河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对接国内知名企业和相关协会,协助相关部门推进项目,确保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到2020年,力争引进建设超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56个,其中亿元以上39个,超10亿元5个、超50亿元1个。
  完善基础设施,积极打造产业集聚平台。突出蛟河经济开发区产业规划和定位,积极推进土地收储,完善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强化承载功能,打造产业集聚平台。加大服务工作力度,协助企业破解发展瓶颈,全力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依托上下产业链延伸,带动项目引进工作。
  第二节  扩大对外开放合作
  加大培育和扶持骨干外贸企业的力度,扩大外贸进出口规模。重点培育森华木业、得利斯等10户骨干外贸企业,对企业进行跟踪、调度及监控。针对出口企业抗风险能力差的特点,积极推行市场多元化,分散出口风险,争取更多市场份额。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骨干外贸企业出口的积极性,保持稳定的外贸出口规模,力争实现增长。
  加大培育和生成新的外贸主体,保持主体队伍的稳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新增项目中挖掘和培育新的进出口主体,每年新增备案登记企业6户。重点培育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形成新的出口增长点,每年力争使3户企业实现出口业绩。利用长吉图开放开发先导区建设时机,侧重在俄罗斯、朝鲜等东北亚国家投资企业中培育外向型企业,用增量带动全市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组织企业参加东博会、广交会、哈洽会等国内知名国际展会,加快形成出口市场多元化格局。到2020年,新增出口超200万美元企业2户,超百万美元企业5户,与蛟河市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争取由现在的26个发展到50个。
  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强化开放意识,牢牢把握“一带一路”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坚持不懈地“走出去”、“请进来”,不断拓展空间。积极推进蛟河国际内陆港建设,促进长吉图及东北各省与国内东南沿海主要港口、周边国家乃至世界各地的经贸往来,构筑对外开放新门户,在实现煤炭进口的同时,逐步将蛟河市石材、农产品等销往俄罗斯远东地区。
  第六篇  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着力构建功能配套、绿色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夯实经济和社会发展支撑平台,提高城市载体功能,为加速蛟河经济转型创造坚实条件。

  第十四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适度超前、优化布局、完善网络、提升质量、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强建设城乡交通网络、智能电网、天然气管网、水利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为重点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促进运行一体化、管理智能化和相互融合,提升支撑和引领“四化”同步发展的保障能力。
  第一节  完善城乡交通网络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原则,以提高运输能力为核心,加快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运输网络,构建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四种运输方式于一身,立体式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继续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构建区域性交通枢纽,加快建设完善机场、铁路、公路、水路衔接配套的交通体系。加快推进南岗子军民合建机场、蛟河通用航空机场建设。完成铁路电气化改造蛟河段90公里,铁路专用线恢复项目。改造漂河二十家子渡口老旧渡船,开发爱林渔港至卧龙潭、庆岭葡萄沟至鹰咀砬子两条水上旅游航线。加快推进国省干线建设,完成国道珲阿公路蛟河至威虎岭段改建、省道蛟河至凤凰山建设项目;积极完成县级公路改建,抓好蛟河至奶子山、天岗至横道河子、江密峰至天北段公路改建项目;继续支持农村公路建设,推进蛟河至拉法、天岗至七道河、中兴至柳树沟、蛟河高速口至榆江线等道路改造项目。
  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提高道路旅客运输服务水平,加强镇村客运网络化建设,规范客运市场经营行为;推进公共汽车站点建设,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到2020年,蛟河新区和老城区公交网络全覆盖,候车亭达到100个,市区内实现500米上车、5分钟换乘;新能源公交车比例达50%以上,公交车平均运行时速达到25公里,发车准点率达到95%以上;城市公交车开到新站等周边乡镇;新建扩建公交停车场4000平方米。
  2、推进公路养护和运输协调发展
  提高公路养护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养护管理机制,提高公路路况水平。加大全面性和预防性养护力度,做好桥隧养护管理,提高国省干线继续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专养公路路况水平和服务能力。
  加强路政管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切实保护路产路权。大力气解决路政管理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加强公路用地、公路建设控制区、非公路标志等方面的管理措施,深入开展公路沿线乡镇、开发区环境整治。

  专栏8:十三五”期间城乡交通网络重点项目
  ◆公路建设项目:珲乌线蛟河至白石山段项目、省道蛟河至凤凰山项目、蛟河至奶子山等6条公路建设项目、奶子山街道路建设工程、高速引线改造项目、北京大路北拓工程、沿河路改造工程、蛟河市各乡镇村道建设项目、食用菌创业孵化基地路面改造建设项目、石材城道路建设工程、大口钦至天岗公路天岗至横道河子段建设项目、江密峰至天北公路改建项目、新站镇道路改造及新建项目  ◆铁路建设项目:铁路电气化建设项目、铁路专用线恢复项目
  ◆机场项目:南岗子军民合用机场建设项目

  第二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以农村饮水为主的农村供水体系,以龙凤水库为备用水源的城区供水体系;继续推进蛟河新老城区城防工程体系建设,使其建成达标;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提高防洪能力;全面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有效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推进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形成以蓄水工程灌溉为主的灌溉保证体系,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全面完成小I型水库、重点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提高防洪和减灾能力,深入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专栏9:“十三五”期间水利建设重点项目
  ◆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团山子水利枢纽工程、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产能田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中小河流?牛河天开区段治理工程、蛟河市水生态景观工程、白石山镇供水管网改造项目、蛟河市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漂河镇塔头沟山洪沟治理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蛟河市白石山镇引(调)工程、沙松岭饮水工程、白石山镇永青河两岸防洪堤建设工程
  第三节  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适度发展火电,以“上大压小”方式适度建设大型热电联产机组,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发展,重点建设团山子水利枢纽工程电站、琵河口抽水蓄能电站,加快推进中广核核电项目;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等新能源,重点抓好分散式风力发电项目、凯迪生物质汽柴油和航空煤油生产项目、秸秆碳化综合利用项目、生物质秸秆加工项目、年产4万吨生物质颗粒燃料项目等。加快推进蛟河土门子66千伏项目、10KV老旧设备改造、蛟河农网改造、天岗城网变电站等项目建设,形成以66千伏电网为骨干网架的农村供电网络。推进气化吉林工程蛟河市100公里燃气管道建设,加快蛟河市天然气门站、天然气管道、居民管道天然气项目建设,实现城市天然气管网与主干网贯通,推进天岗CNG加气站项目建设。到2020年,城区使用管道燃气人口达到16.4万人。
  第四节  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以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为出发点,加强市政基础建设,构造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城镇路网体系,打造结构完整、功能齐全的市政公共设施体系。
  1、完善城镇路网建设
  合理布局城镇路网,科学规划路线,形成主次分明,横纵交错,四通八达的城镇路网格局;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完善道路功能,使蛟河经济开发区主干道、次干道形成网络功能和通行能力,老城区形成外环通行能力。加快世纪路公铁立交桥建设项目,推进老城区人行道改造工程,逐步完成各城镇市政道路改造工程,推进西城区城市综合体开发,新建城市道路27.5公里。到2020年,市区道路面积246万平方米,道路密度10%,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2平方米。
  2、城镇市政公共设施
  着力打造配套齐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城镇市政公共设施体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保障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进步。
  供水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水源及配水管网的建设,完成配水管网改造、老区旧管网改造和二次供水加压系统整合;实施二次供水改造工程,将老区现有59座二次加压泵站撤并改造为13座区域泵站,建立二次供水水质监测系统;新建二次供水管线32公里,改造管线238公里。到2020年,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5%。
  排水管网建设。坚持新建和改造并举,加快城镇排水管网建设,推进雨污分流工程,打造清洁秀美蛟河。重点抓好市区老城区威海路、吉林路、澳门街等雨污分流续建工程,加快推进蛟河经济开发区雨污管网新建项目,积极推动城镇排水管网建设。
  集中供热与燃气工程。提高供热保障能力,新建4台热源锅炉,热力站6座,供热主干线3.75公里,支线1.21公里;增强环境意识,取缔7兆瓦(10吨)以下的小锅炉。推动气化蛟河工程顺利发展,加快城区管输天然气项目建设;加强城市燃气的行业管理;推进中心城区燃气系统近期建设工程(PPP),到2020年,新建门站1座,汽车加气子站2座,中压干支管线27.5公里,调压箱59座。到2020年,集中供热面积达到650万平方米,天然气入户率达到60%。
  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推进城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改造项目,提升渗沥液处理能力至100吨/日;完成乡镇垃圾集中处理项目,各乡镇规划建设一座可供5000-10000人使用的垃圾中转站,配套建设小型垃圾卫生填埋场及附属设施;推进天岗垃圾处理项目建设,日处理垃圾能力达5吨。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和各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根据用地结构、布局形态,结合道路交通、各市政管线等规划以及综合管廊适宜建设区分析,在蛟河市区构建干线系统,为智慧管网的发展搭建起建设平台,引导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发展。
  公园、广场及停车场建设。加快蛟河西站旅游文化主题广场、蛟龙公园和水谷公园建设步伐,打造城区“三河”景观带,积极推进高铁西客站停车场建设。

  专栏10:“十三五”期间市政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城镇道路建设项目:蛟河市世纪路等29条道路建设项目、城市公铁立交桥建设项目、老城区人行道维修和路灯建设及绿化工程  ◆给排水建设项目:城市供水改造工程项目、老净水厂改造、城区二次供水改造工程、白石山林业局局址水源地及排水设施等建设项目
  ◆供热与燃气建设项目:热电联产及供热系统改造工程、蛟河市中心城区供热扩容工程、蛟河市中心城区燃气系统近期建设工程
  ◆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长白山药业污水处理站项目、污水管网收集建设项目、天岗镇污水处理站、蛟河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化工程、蛟河市村镇垃圾收集转运项目、天岗垃圾处理工程、黄松甸镇污水处理工程、新站镇下水改造及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垃圾处理站项目、蛟河市垃圾处理厂渗滤液处理提标扩能项目、蛟河市餐余垃圾处理项目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世纪路地下管廊建设工程、深圳大街地下管廊建设工程
  ◆公园、广场及停车场建设项目:蛟龙公园建设项目、水谷广场建设项目、高铁西客站停车场建设、蛟河市景区停车场建设项目、朝鲜族民俗综合文化广场建设项目、火车站前地下停车场建设工程。
  第五节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光网、无线网络和广电网络工程建设,推动网络融合,为信息服务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提高网络覆盖能力。全面推进城区光纤入户,加快信息网络在农村覆盖。大力开发无线数据业务,加快推进公共Wi-Fi建设,提高热点区域大流量移动数据业务承载能力和数据传输速度。切实提高网络运行速度。
  打造智慧广电网络。加大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力度,提高广电网络业务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重点推进城市双向化改造;加强有线电视网络覆盖与升级改造,实现城镇有线电视数字化全覆盖,基本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数字化转换任务。
  实施互联互通工程。加快创新信息网络发展,努力打造网络深入融合的大格局,大力推进广电与电信业务双向切入,加速物联网与通信网融合,推进下一代广电网与物联网融合,推动互联网、交互式网络电视和有线电视网络并轨,争取在“网络融合”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第六节  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重点
  蛟河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要与生态主体功能的定位相适应,与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分布相协调,结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需求,完善骨干网络建设。城镇空间。优先布局服务全市的基础设施,重点布局对蛟河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城镇路网、能源设施、给排水设施、集中供热与燃气、地下综合管廊等工程建设。农业空间。重点布局服务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础设施,稳步抓好乡村道路、桥梁,农村饮水安全、重大水利设施等项目建设。生态空间。原则上只布局生态保护、旅游开发必需的基础设施。
  第七篇  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不懈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让蛟河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居环境更加优美。

  第十五章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统筹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加大生态修复和综合环境治理力度,加快生态城市建设步伐,努力建成绿化、净化、美化的生态型城市;到2020年,城市环境质量各项指标优于相应环境功能区标准,力争进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第一节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加强生态空间建设,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以拉法山、白石山、红叶岭三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形成的生态屏障,松花湖环境控制带形成的生态廊道,散状分布的生态斑点构建环状生态安全格局。
  探索森林、湿地和农田综合开发新模式,维护森林、湿地和江河湖泊生态系统,保护植被、鸟类等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保障全省和区域生态安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水源涵养功能和水土保持功能,为吉林省中部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更为东北乃至更广大地区构建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第二节  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解决水环境污染。加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控制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符合城市用水水质要求。到2020年,全市主要河流、湖泊水体水质均达到规划功能标准。主要水体如蛟河、小蛟河、拉法河水质达地面水Ⅲ类标准,城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水质达Ⅱ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大于97%;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吉林市下达的控制范围内。
  解决空气环境污染。加强空气环境污染控制,优化全市工业、机动车燃料结构,淘汰高污染机动车辆,关停和搬迁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运用高新技术、现代化管理手段,控制空气环境污染。到2020年,城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整治“三产”污染。组织制定并实施“三产”污染防治计划,加强对餐饮、娱乐业为重点的“三产”污染专项整治;加大执法力度,对不按规定完成治理任务的单位,依法予以关停,切实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优化工业产业布局。新建工业严格布点于工业区,城市上风向不布置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保护饮用水源。工业区与居民区分开,并设置过渡区和绿化隔离区。
  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步伐。农业开发过程中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研究与推广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利用以及节水型灌溉技术的运用。加快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农、林、牧、副、渔多种组合的生态经济模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开展湖泊、湿地综合开发建设,发展特种养殖、特种水生作物。
  加快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步伐。加快城区污水截流管网配套工程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加强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河道清淤,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扩大环境容量。加快城市生态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城市森林建设,提升硬化水平,控制二次扬尘。鼓励和发展液化石油气、蓄电池、太阳能等清洁机动车,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降低NO2污染负荷。
  第三节  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加快推进低碳和节约型社会建设,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安全保障水平”为目标,以创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契机,进一步加快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之城。
  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加强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推进企业节水改造,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推广节水技术和器具。增强耕地保护力度,盘活闲置低效利用土地,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和合理开发,限制和淘汰落后的勘查和开采方式方法。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围绕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建设。把污染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发展清洁能源结合起来,综合利用作物秸秆,推广“猪-沼-果”、“四位(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一体”等能源生态模式,逐步改变能源结构。发展生物质等再生能源,逐步提高秸秆、木耳椴、畜禽粪便和石材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第四节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有序实施林区林业工人和林业单位生态移民,引导推进林区人口向中心城镇和中心城区转移,减少对林业资源的人为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赢发展,为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拓宽空间。努力开发就业岗位,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生态移民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将生态环境保护同“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有机结合,努力将蛟河打造成环境优美、生态文明、设施完备、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文明城市。十三五”期间,共完成生态移民4237户,14702口人,搬迁19个场圃,实施中幼龄林抚育6.19万公顷,封山育林4.1万公顷。
  第五节  生态环境保护发展重点
  “十三五”期间,蛟河市要按照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突出蛟河地域特色,体现主体功能定位,围绕保障生态安全、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强化环境保护和监管,把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分类落实到三类空间。城镇空间。突出营造宜居的生态环境,保持并尽可能扩大绿色开敞空间,加强生产、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农业空间。注重维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加强面源污染控制和土壤污染治理。生态空间。突出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严格控制各类开发活动,减轻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专栏11:“十三五”期间生态建设重点项目
  ◆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中幼龄林抚育试点项目、蛟河市清收还林项目、水源地保护项目、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生态移民项目、吉林省蛟河市生态公益林管护工程、蛟河市速生丰产林工程、木耳废弃椴治理项目、松花湖蛟河市松江镇、新农街湖滨湿地建设项目、松花湖蛟河河口湖滨人工湿地建设项目、白石山林业局生态移民项目、林业实验区管理局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建设项目
    第八篇  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幸福蛟河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广开就业门路,提高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安全体系,保障和改善居民住房,精准开展扶贫开发,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构建机会公平、广泛参与、成果共享的城市发展新机制,建设幸福蛟河。

  第十六章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一节  积极落实城乡就业
  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就业创业工程,建立健全政府引导、社会共建相结合的创业就业促进体系,消除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和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到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1.15万人,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进一步推进创业促进就业。实施“就业创业工程”,推进电子商务创业培训工作,引导和扶持电子商务网络创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通过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四位一体”创业模式。加强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增强初创型创业者的创业实践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力度,提高贷款发放额度,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
  加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管理和服务。开展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登记,建立动态实名制数据库。开展就业指导、就业招聘等公共就业服务,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增加就业机会。组织开展“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项目和就业见习等就业准备活动,增强就业能力,丰富工作经验,加快5个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助推大学生创新创业。
  进一步做好就业援助工作。完善就业援助“一对一”工作制度,形成及时有效的帮扶机制。围绕生活服务、家庭服务等服务业发展,将公益性岗位与政府购买服务有机结合,满足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需求。对经过就业援助仍无法实现就业的“零就业”家庭可适当使用公益性岗位进行安置,确保“零就业”、最低生活保障等困难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促进城乡劳动者实现平等、素质、稳定和高质量就业。畅通信息发布渠道,提高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和信息发布速度。科学预测、分析就业形势和供需趋势,提供高质量的用工和就业指导服务。综合运用网站、微信、微博等多种手段开展多元化服务,实现公共服务网上经办,线上与线下互补,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就业服务。
  提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水平。大力发展劳务经纪人队伍,扩大劳务品牌规模,鼓励多元化输出。完善市场需求和劳动者就业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实施培训、鉴定、就业“一体化”培训。加强基层就业服务平台的组织管理,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和素质就业。推进5个农民工创业基地建设,积极落实鼓励农村劳动力创业的政策措施,支持农民网上创业,就地就近转移农村劳动力。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大力推行定向、定岗、订单式培训,实现培训手段的多样性;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技工院校为基础、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的培养体系;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选拔表彰拔尖高技能人才;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建立适合蛟河技能人才评价需求的考核鉴定机制,完善考评人员队伍建设,形成职业技能鉴定规章制度。到2020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8万人。
  第二节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
  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建立国有土地、森林、矿产等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全民共享机制,让收益主要用于公共服务支出,加快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通过结构优化增收,扩大农民增收幅度,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特色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促进秸秆等副产品和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明确农民家庭财产的法律地位,保障农民对集体财产的收益权。积极提高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行业收入差距,降低非垄断行业市场准入门槛,消除或减轻行业之间的不公平待遇,缩小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

  第十七章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力争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生育、失业和工伤等五项社会保险全覆盖。加大城乡困难群体救助力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更好地保障低收入者和特殊困难人员的基本生活。
  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群覆盖范围,让更多的城乡居民享受到国家补贴政策。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过渡,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十三五”期间,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3万人。
  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引导非公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的从业人员积极参保。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社区门诊统筹。“十三五”期间,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8.41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参保6.6万人,城镇居民参保11.81万人。
  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全力推进工伤保险扩面工作,基本实现有相对稳定劳动关系的职工全部覆盖。制定更加科学的行业费率和更加有效的单位浮动费率调整机制,大力提升工伤保险管理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水平,为工伤职工和参保单位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十三五”期间,工伤保险参保3.97万人。
  提高生育保险待遇水平。按照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协同推进的思路,不断扩大参保覆盖范围。全面推进生育保险省级统筹制度,改变生育保险的定额支付方式,科学确定生育保险待遇支付标准。“十三五”期间,生育保险参保3.31万人。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城镇低保在“十三五”期间随着城镇人口增加覆盖面逐步扩大,由现在占城镇总人口的8.6%逐步扩大到12%。按照上年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并结合蛟河经济状况、物价指数和生活支出情况,不断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到“十三五”末,城镇由现在的每人每月330元提高到500元以上,农村由现在的年2600元提高到4500元以上。建立健全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及时调整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
  完善救灾救济工作机制。健全救灾工作应急机制、协调机制、社会动员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监督督查机制,全面落实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资金分级负担和救灾监控探视制度。全面加强救灾应急队伍组建、救灾物资储备、救灾装备配置等工作体系建设。
  强化社会保障监督管理。健全完善社会保障监督制度体系,确保基金安全运行。稳步提升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的能力,逐步实现社会保障业务经办网络化、从业人员专业化、管理系统信息化。

  第十八章  精准开展扶贫攻坚  聚焦“一个也不能少”宏伟目标,肩负起扶贫攻坚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贯彻“精准扶贫”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提高扶贫攻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在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下功夫,确保扶贫开发各项举措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十三五”期间,完成全市25个贫困村、6714户贫困户、11609人现行标准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努力提高贫困村经济收入水平和改善基础设施落后面貌,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与全市人民一道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在推进贫困地区振兴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坚持把发展作为扶贫攻坚的核心要务。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稳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突出发展特色经济,根据蛟河实际,大力发展种养业、园艺特产业、林业、乡村旅游、服务业等产业,推动贫困地区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组织富裕劳动力外出务工,不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来源,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在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上实现新突破。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加快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各类基础设施向贫困地区延伸、向薄弱环节倾斜。着力加强生态保护和开发,结合推动长白山林区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加强贫困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突出绿色扶贫,把扶贫开发、项目建设与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结合起来,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促进贫困地区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
  在创新扶持方式,提高扶持实效上实现新突破。强化扶贫工作的针对性,提高扶贫实效。摸清贫困底数,对扶贫对象要做到情况清、问题清、任务清,根据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研究脱贫路径,制定帮扶措施,因地制宜做好扶贫工作。一切从实际出发,确保按照中央、省、市部署和蛟河实际推动扶贫攻坚。
  在扶贫体制机制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建立完善精准工作责任机制,推进全市扶贫攻坚。完善扶贫资金项目整合机制和管理办法,确保扶贫资金用到最贫困地区、最贫困群众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

  第十九章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覆盖城乡、设施完善、适应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深入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范办学行为,坚持依法治教,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提供人力支撑和智力保障。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加强民办教育日常监管,确保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到2020年,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100%,一类幼儿园比例达到50%,公办幼儿园比例达到60%以上,幼儿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100%,幼儿教育保持省内领先水平;创建蛟河市一类幼儿园35所,地区示范园2所,省级示范园1所;建成一批条件较好、质量较高、影响较大的民办幼儿园。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依法落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职责,均衡配置教师、设备、校舍等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丰富学生校外实践活动。推进大学区化管理,完善和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流动机制。到2020年,小学入学率、巩固率保持100%,初中入学率达100%、巩固率保持在99%以上;小学学业合格率达100%,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5%以上;初中学生学业合格率达97%以上,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5%以上;打造10所教学管理示范校。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推进特色高中建设,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积极深化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健全新课程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学业规划等多方面的指导。鼓励学校探索尖子生有效培养模式,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蛟河一中办学质量位居地区前列,跨入省示范性高中行列。到2020年,全面普及高中教育,高考位次进入地区前列,重点高等院校录取率实现新突破,90%以上高中毕业生考入高等院校。
  强化职业教育发展。积极探索职业办学改革,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力争5年内建成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实用性专业12个,打造骨干专业6个。优化师资机构,“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重点围绕国家“互联网+”战略计划、蛟河电子商务“六个一”工程三年计划,打造职业教育办学新模式。到2020年,职教中心招生符合国家bbin下载,bbin注册,bbin宝盈普职招生比例的标准,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达到700人以上,进入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中心行列;建成功能综合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培树6个校外实习场所,形成“初、中、高”相衔接的现代职教体系。
  支持特教和民族教育。以提高“三类”儿童学会生存、学会生活为目标,开展好生命教育。注重潜能开发,培养残疾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民族教育倾斜,切实解决民族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实现民族学校办学水平达到或超过地区同级同类学校水平。到2020年,“三类”儿童、少年入学率和巩固率达到90%以上,特殊教育跨入国家级示范校行列,民族教育进入省示范校行列。
  加强成人教育工作。依托职教中心和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落实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不断提高电大办学规模;做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服务工作,进一步满足成人学历补偿教育需求。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教师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和导向。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落实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切实抓好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研修。到2020年,农村教师结构明显改善,音体美、小学英语学科专业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专任青年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骨干教师比例逐年扩大;省、市级“专家型”校长、名优教师比例实现新突破。
  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继续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全面落实薄弱校改造计划,加快“三通两平台”项目建设,切实提高信息技术设备应用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到2020年,以每年完成20%村小标准化建设任务;所有学校各类功能教室、各类教育技术装备均达到省定标准;中心校以上学校全部实现“班班通”,力争村级小学“班班通”配备率达到50%以上;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类学校的融教育统计、学生学籍、教师档案等方面于一体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第二节  大力发展卫生计生事业
  推进健康蛟河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突出公共卫生、中医药、医疗救治建设,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和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提高卫生计生队伍的整体素质。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成果,夯实医疗服务体系网底基础。全面推进县级以上公立医院改革,破除以药养医制度,建立科学补偿机制,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评估制度。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有序推进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落实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全面启动药品集中采购平台规范化建设。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工作,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加快改善就医环境。建立结构合理、环境优美、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体系。加大公共医疗卫生投入力度,推进中医院移址新建项目投入运营,改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加快新站镇卫生院、河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项目改建步伐。到2020年,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全部达标;完成全部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任务。
  推进医疗卫生建设。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推进卫生资源整合,共享市域内的人力和设备资源,合理规划卫生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开办医院,市区按一定比例为社会办医院预留床位。新站、漂河等乡镇根据需求设置专科门诊和个体诊所;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生全部通过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落实订单定向毕业生安置工作。增强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加强应急人员专业培训,提升“120”绿色通道的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城乡急救服务联动机制。到2020年,蛟河开放床位数达到2200张;全市拥有执业(助理)医师为每千人口2.5人,注册护士为每千人口2.5人,疾病预防控制人力达到每千人口0.15-0.20人,引进5所民营专科医院。
  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支持中医服务机构建设与发展,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强化市中医医院龙头地位,建设标准化乡镇卫生院便民中医馆,大力培养、引进中医药人才。推广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到2020年,建成全市乃至吉林地区具有领先水平的市级中医医院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整合医疗保障资源,逐步实现城乡居民统一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医疗保障能力,缓解城乡居民医药费用负担;实施城乡居民参保、看病、健康档案等业务“一卡通”便民措施;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建立城乡居民高效、科学、规范的医疗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卫生监督体系。增加卫生监督人员规模,提高卫生监督人员整体素质。配备专业的取证工具、现场快速检测设备、防护设备和监督执法车辆,全面提升城市卫生监督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确保卫生监督工作能够有效开展,为百姓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强化妇幼保健与疾病预防控制,提升出生缺陷干预能力,全面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孕早期补服叶酸;提高生殖健康水平,确保外来人口与常住人口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加强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和婴儿保健,预防和减少缺陷和残疾的发生。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势头。全力支持妇联工作,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切实完善养老、医疗等相关保障,促进形成老有所得、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幸福和谐社会形态。到2020年,建设标准化的妇幼健康服务机构1所,常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5/10万以下,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6‰和7‰以下,出生人口缺陷率控制在10‰以内;人口出生性别比控制在110以内。
  第三节  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加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各项文体事业发展,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体育需求。
  加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蛟河城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推进全民健身中心配套工程建设,推动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扩建项目,规划建设美术馆和2-3座3D影院,建设城区沿河休闲体育长廊、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居民小区健身路径,满足蛟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体育需求。推进乡镇文化中心建设,继续加强对乡镇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社区文化室设施设备配备。实施村级文化中心建设,打造10分钟公共文化圈;深入开展文化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农民健身工程、文化大院“四项工程”。到2020年,综合文化大院全部达标,各村屯全部建成文化广场。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推进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提高文艺作品创作水平,每年创作一部弘扬主旋律的舞台作品,增强艺术演出团体的市场竞争力;推进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开展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品等展览;着力提高《蛟河文艺》办刊水平,进一步繁荣文艺创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编辑工作,设立蛟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强对漂河烟、庆岭活鱼、松花江村落河灯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着力培育农村文学、农民摄影等有蛟河特色的文化品牌。推进图书事业发展。加强市图书馆、乡镇街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村级示范点建设;做好图书馆免费开放工作,建设数字图书馆,提高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加强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配备更新图书,健全各乡镇街图书馆分馆功能。推进文物事业发展。加强遗址保护,开展域内文物征集工作,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提高市博物馆展览水平;完善乌林朝鲜族民俗、插树岭关东民俗、拉新战役谈判旧址、蛟河煤矿、漂河烟、富江村传统村落等一批乡村博物馆功能,推进前进古城遗址保护建设工作。推进体育事业发展。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积极举办全民运动会;加强冰雪运动等竞技体育训练,培养输送体育人才。做好体育场馆的经营,充分发挥全民健身中心作用。加强文化市场建设管理。积极发展演艺娱乐业、文化旅游业、民俗业等文化产业,培育互联网、电子游乐做大做强,培育健身娱乐、体育场馆服务市场等体育产业。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整治,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净化文化市场环境。
  广泛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围绕重要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以“爱祖国、爱蛟河、爱家乡”为主题的群众文化活动;举办好蛟河红叶旅游节系列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组织开展“市民文化节”和“农民文化节”、“欢乐庄稼院”、“百姓大舞台”、“和谐大家园”等广场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走基层、送文化”活动。创新开展“书香飘万家”全民读书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百日行”、“全民上冰雪”等系列群众体育活动;办好全民运动会。
  第四节  公共服务资源发展重点
  蛟河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要体现不同主题功能区定位的要求,加强与周边区域公共服务业资源的共建共享。考虑人口向外转移的趋势,避免简单的按照人口递增趋势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和能力。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要与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相协调。城镇空间。公共服务资源布局配置,既要提高为城镇居民人口的服务水平,又要增强对周边农业、生态空间内居民的服务功能。农业空间。重点布局超出城镇空间辐射范围、散装分布集镇村庄居民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资源。生态空间。要适应人口减少的趋势,适度布局满足居民生活必需的公共服务资源。

  第二十章  保障和改善居民住房  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继续开展农村危房改造,不断改善群众居住环境,使群众居住条件更加舒适。
  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彻底改善棚户区百姓的居住条件,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增强城市对人口的吸纳能力和综合承载力。有序推进东山棚户区、泡子沿棚户区等改造,新建安置房47.6万平方米,改善6347户,约2.2万人居住环境。采取异地搬迁安置享受价格优惠等方式,吸引城市边缘地带人口进入城区。
  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彻底改善低保户、低收入等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生活条件,实现“居者有其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城区环境的提升。到2020年,住房困难家庭租金补贴户达到3500户。
  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拆除重建整体危险(D级)的农村危房,修缮加固局部危险(C级)的农村危房。加强工程监理,确保改造的住房经济、适用、安全、节能、卫生,满足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居住要求。

  第二十一章  保证群众公共安全需求  安全生产、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是保障民生的安全需求,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是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节  安全生产管理
  建立完善覆盖各行业和领域的“四化融合”、“三位一体”安全监管防控体系,形成以网格化管理为依托、标准化建设为手段、信息化控制为支撑、社会化监督为保障,属地监管、行业监管和综合监管职责清晰的新型安全监管体制。切实落实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全民安全防控能力。
  实施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按照全覆盖、全过程、全员、全方位的“四全”要求,科学划分网格,落实政府负责人、行业监管人、综合监管人和专家咨询人,明确“四个责任人”。建立各级网格监管队伍,充实专业人员,实施专家查隐患制度。齐抓共管,形成属地监管、行业监管、综合监管互补、互动、互促和互相监督、相互制约的一体化责任制度体系。
  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各行业(领域)制定细化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和隐患排查治理标准,使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作为实施网格化监管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制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简化评定流程,提高评审质量,实施动态管理。
  实施安全生产信息化控制。组织辖区内所有企事业单位纳入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对企事业单位部门监管网格化责任、安全管理人员、特种设备、重大危险源管理等内容实施动态监控。依据省和吉林市相关信息技术支撑,对重点企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危险源实施动态安全监控与事故预警。探索建立安全监管远程监控系统,对企业隐患排查治理进行实时监控。
  加强安全生产社会化监督。完善12350电话举报平台,加大安全隐患举报奖励力度,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暗访暗查、人大及政协监督、媒体监督等社会化监督工作制度,形成立体化安全生产监督体系。
  深化“三位一体”安全监管责任落实。全面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直接监管责任,明确安全监管部门组织协调、监督、考核各行业部门和下级政府的综合监管职责。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谁验收、谁负责”的要求,全面落实行业安全监管职责。突出建设、国土、公安、消防、市场监督等部门依法进行专业监管和及时处理属地和其他行业管理部门移送的安全隐患的监管职责。
  推进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以安全生产规范化监管建设为目标,认真抓好“机构健全、责任落实、执法规范、档案齐备”四个重要环节,督促基层单位配齐配强安监人员,全面落实监管责任,规范开展执法活动,完善各项工作档案。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和标准化监管,大力提升安全监管水平,努力实现规范化监管常态化。
  第二节  交通安全防范
  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探索建立专业化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体制;提高机动车驾驶人的交通安全意识,强化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改革驾驶证管理,加强对车辆检测机构的监督;加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安全设施,加强对事故多发路段的排查整治;增强交通运输企业的安全监管,加强对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企业的管理;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控和执法管理,加强对重点交通违法行为的整治;完善交通事故应急救援服务体系,建立交通事故快速抢救、紧急救援联动机制。“十三五期间”,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低于“十二五”期间平均水平,万车死亡率低于全地区平均水平。
  第三节  消防安全建设
  强化消防安全监管,全面做好文化娱乐、宾馆酒店等人员密集场所和大型群众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加强城区消火栓和消防水鹤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到2020年,平均每个消防站责任区面积5.5平方公里,实现接警5分钟内到达事故现场。
  第四节  食品药品安全
  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全面提高监管水平。整合现有政府检测资源,开展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和技术服务。加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保障和处置机制建设,设立监测预警机构。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投入,建立电子监管追溯制度,实现对食品药品全流程监管追溯。到2020年,超市鲜活农产品产量合格率、食品加工企业获证率均达到100%;药品监督抽验覆盖面达到50%,快速药品检验车覆盖到农村80%以上的乡镇,农村药品“三网”覆盖面达到100%,辖区内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持证率达到100%,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得到保障。
  第五节  完善社会治安
  扎实推进平安蛟河建设,构建现代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区警务工作,推进农村警务室、治安岗建设,进一步完善天网工程建设。突出打击爆炸、杀人、绑架、抢劫等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的犯罪,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进校园安全平台建设,开通校园警务室一键式报警装置,学校安全保障能力和教育局安全监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全市城区中小学校、幼儿园专职保安配备率力争达到100%,努力实现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到2020年,市区新建警务岗10个,各行政村全部建成警务室、治安岗,全市天网工程视频探头数量达到1883个。

  专栏12:“十三五”期间社会事业重点项目
  ◆社会事业建设项目:德仁康复宁养老护理中心建设项目、中小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移民后扶项目、暖房子工程、白石山国家森林公园扶贫开发项目建设项目、派出所及警犬基地建设项目、“治未病”健康体检中心建设、重点河流沿岸农村边沟综合整治项目、县医院合作项目、蛟河市安康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棚户区改造项目:金星七队棚户区改造项目、河南小市场棚户区、民族小区D级危房、泰安桥西侧棚户区改造项目、天岗站前小区改造项目、八家子棚户区改造项目、东杨木林子棚户区改造项目、泡子沿棚户区改造项目、东山棚户区改造项目、团结村棚户区改造项目、北小屯和先锋屯改造项目、铁路沿线棚户区改造项目

    第九篇  提高民主法制水平,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全市振兴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努力建设依法履职政府、公开透明政府、高效便民政府、清正廉洁政府、守法诚信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建立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坚持公正司法,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增强司法的公信力,为和谐蛟河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第二十二章  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市从严治党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决把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落到实处。牢固树立管党治党意识,严格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认真执行问责追究制度。大力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要严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坚持不懈整治“四风”,巩固提升良好政治生态。
  推进依法行政。坚持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加强和改进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监督问责和检查评估机制,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大力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强化机构、队伍建设,整合部门的机构和职能,突出并强化法制部门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为全面推进法治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坚持司法公正。进一步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努力营造公正高效权威的法制环境。以司法责任为核心,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以司法公开为重点,推进司法规范化建设。以司法为民为宗旨,树立严格公正文明司法的良好形象。
  增强全民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增强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职权法定、运行规范、公开透明、权责统一意识,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碰触。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市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大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坚持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通过执法、司法实践树立法律权威,在全社会形成宪法至上、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提高援助能力提高法律服务水平,鼓励全社会通过法律维护权益。
  第十篇  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为顺利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必须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激发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十三章  规划实施  本规划经过蛟河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需要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积极推进规划的贯彻实施。
  第一节  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
  推进规划顺利实施,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级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合理配置公共资源,调控引导社会资源,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完成。
  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是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承诺。约束性指标要分解落实到各乡镇街和开发区及有关部门。
  完善监测评估制度,接受市人大及常委会的监督检查。规划主管部门要对约束性指标和主要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向市政府提交规划实施年度进展情况报告,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由市政府组织开展全面评估,并将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需要对本规划进行修订时,要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第二节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建立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主导,以专项规划、乡镇街开发区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为支撑,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协调的规划体系,完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编制程序,健全责任明确、分类实施、有效监督的实施机制。
  专项规划特别是重点专项规划,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细化落实规划明确的重点任务。乡镇街开发区总体规划要切实贯彻市委市政府战略意图,突出地方特色。要做好乡镇街开发区总体规划与本规划明确的发展战略、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协调,特别是要加强约束性指标的衔接。乡镇街开发区总体规划与本规划总体要求不一致的,应在乡镇街开发区年度计划中做出相应调整。
  加强年度计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对主要指标应当设置年度目标,充分体现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年度计划报告要分析本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特别是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
  第三节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建立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保证信息充分、及时、准确的发布和分享,提高决策的透明度,保障公众对决策的知情权。建立政府重大决策“不可行性论证”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无标题文档_bbin下载,bbin注册,bbin宝盈

bbin下载,bbin注册,bbin宝盈

             返回吉林市人民政府网站| 站点地图
     吉ICP备12005976号  公安局备案编号:22028102000001   网站标识码:2202810005
       蛟河市人民政府主办 蛟河市政府办公室承办 信息中心管理运营
地址:吉林省蛟河市民主路11号 邮政编码:132500 联系电话:0432-67250908 Email:jiaohe@jiaohe.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