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bbin下载,bbin注册,bbin宝盈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当前位置:bbin下载,bbin注册,bbin宝盈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青海省坚持生态优先,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创建为抓手,立足资源优势,突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优化“三元”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种植业、休闲农业;分类指导,以生态畜牧业为突破,推进股份制改造,农牧结合,草畜联动,循环发展,一、二、三产融合,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促进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加快生态绿色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
“十三五”以来,青海省积极构建“三区一带”农牧业发展格局,坚持集约化、有机化、品牌化方向,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走农业与牧业循环、规模经营与品牌效益兼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之路,重点打造畜禽养殖、粮油种植、果蔬“三个百亿元”产业。经过评估,37项主要发展指标总体进展符合预期,2020年能够完成既定目标。2019年,省政府与农业农村部达成了共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框架协议,联合下发了《共建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工作方案(2019-2023年)》,提出了“打造绿色生态农牧业样板、将青海建设成为全国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的总体目标,明确了6项重点任务、3项保障措施和“三步走”工作安排。
2019年11月,省部共建工作推进会召开,省部协同发力,农业农村部11个司局从现代农业产业园、追溯体系、质量兴农、粪污资源化利用、绿色防控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财政、商务、市场监管等省直相关部门立足职能,密切配合,围绕任务,多向发力。今年5月12日,再次组织召开了示范省创建工作视频推进会,提出了打造“绿色生态循环、特色产业发展、质量安全放心、共享富民增收”“四个示范样板”的新要求,黄南州率先提出了创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州的目标,创建方案经省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目前,8个市州均制定了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创建方案。今年以来,已落实创建资金44亿余元,其中:中央资金28.5亿元,省级资金15.5亿元。特色产业有突破。牦牛、藏羊、青稞、冷水鱼等高原特色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业积极推进,有机监测认证草场6916万亩、牛羊445万头只,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减量增效有实效。去年,在19个县(区),完成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试点114万亩,全省化肥农药用量同比分别减少24.4%、21.03%,有机生物农药用量同比增长70%。今年试点面积达到300万亩,建立试验田59个,化肥农药使用量可分别减少40%、30%,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质量监管有创新。牦牛、藏羊可追溯试点工程在牧区六州全面推进,110余万头(只)牦牛藏羊实现了信息可查询、源头可追溯。启动试行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推动蔬菜等5类食用农产品带证上市。循环利用有提升。绿色循环模式不断发展,畜禽规模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2%,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7%,农膜回收率达到89%。科技服务有亮点。突出农药化肥替代技术研究攻关、绿色高效技术研发和集成。农作物、畜禽、水产良种化率分别达到97.5%、62%、95%。“昆仑”系列优良青稞品种、牦牛藏羊高效养殖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培育出世界第一个无角牦牛“阿什旦”牦牛。创建14个包虫病防治示范县。培训新型职业农牧民1.5万人。
2008年省委省政府做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大决策,从试点、示范到持续推进,探索出了“股份制”、“联户制”、“代牧制”等多种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2014年6月,原农业部将青海确定为“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也是目前全国唯一的试验区。探索出“股份制、联户制、代牧制、大户制”四种建设模式,先后推出“梅隆模式”“拉格日模式”“甘德经验”等典型样板。完成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股份制改造110家,实现了藏羊两年三胎、牦牛一年一胎,仅此一项牧民年增收2亿元以上。“青藏高原牦牛高效安全养殖技术应用与示范”被列为国家5个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也是青海省唯一入选项目。2017年生态畜牧业工作入选“中国三农创新榜”,这是青海省农牧工作,也是全国的牧区和畜牧业工作第一次入列创新榜单。2019年,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被省委省政府评为“青海省改革创新奖”。通过十年的艰辛探索和实践,转变了牧民经营理念,创新了生产经营方式,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保护了草原生态,从体制机制上闯出了一条符合青海实际的草地畜牧业发展新路子,成为青海省农牧业一张亮丽名片。
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突出牛羊肉、青稞、枸杞、冷水鱼等特色优势产业,打好特色农牧业牌,走绿色、高端、品牌、质量的兴农富民之路。提升牦牛青稞产业发展水平。2018年,出台《bbin下载,bbin注册,bbin宝盈加快推进牦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牦牛产业发展的整体布局和总体目标。省政府印发了《青海省牦牛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完成3家牦牛产业示范园和祁连县牦牛牧游基地建设,泽库县牦牛产业园被确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牦牛产业集群获农业农村部批准,制定牦牛生产加工标准20项。扶持7家青稞精深加工企业提质增效,新建精深加工车间7条以上,建立绿色有机青稞生产基地30万亩以上。加快藏羊、油菜产业转型发展。近期,省政府制定印发了《加快藏羊产业发展的意见》。因势利导,加快油菜产业发展,推进育繁种一体化,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创新发展模式。先后成立牦牛、青稞、三文鱼和油菜4个产业联盟,提升产业竞争力,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成立现代农牧业产业园27个,涵盖了牦牛、藏羊、青稞、冷水鱼、油菜、马铃薯等主导产业。沿黄地区冷水鱼养殖保持稳定,三文鱼产量占全国产量的1/3以上。
实施封湖育鱼,渔业增殖维护生态平衡。先后对青海湖实施了五次封湖育鱼,开展青海湖、黄河禁渔护鱼系列执法行动20余次,建立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4个。建立工厂化恒温循环水苗种培育车间2个,建设了布哈河黑马河增殖实验站、改扩建沙柳河泉吉河增殖实验站,年增殖放流能力达到2000万尾。截止2019年底,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到9.3万吨,比2002年的2592吨,增长了近35倍。通过系列禁鱼护鱼保护,青海湖周边形成完整的生物链,生态日益变好,黄河流域21种珍稀、濒危土著鱼类得到了重点保护。
以产业促进农牧业转型,推进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产业强镇、产业园、产业集群为主体的层级联动、点线面融合的产业体系。创建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12个产业强镇,创建了4个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了4个全国创建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培育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培育产业联合体20个,各类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0343家,多措并举助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7.9%。发展多种“休闲农牧业+”模式,培植了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认定43家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扶持休闲农牧业示范基地30个。通过国家认定的休闲农牧业示范县达8个,各类休闲农牧业经营主体达2535家,从业人数4.5万人,促进了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等深度融合,拓宽了生态农牧业增收就业渠道。
突出“生态青海、绿色农牧”,大通牦牛、兴海青稞等7个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发布玉树牦牛、柴达木枸杞等16个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青海牦牛广告片在央视、北京卫视等播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青海牦牛公用品牌新闻发布会。打造青稞姓“青”品牌,突出青稞丰富营养价值和医药保健功能,推进精深加工,“青字号”品牌影响力有提升。获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621个。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0个、青海省著名商标55个,发布绿色发展新技术100余项。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141个,累计发布农业地方标准229项。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9个。制定特色产业产品行业标准15项,构建“高原牌”“绿色牌”“有机牌”体系,“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青稞姓青”知名度大幅提升。
通过以草定畜、牧繁农育等措施,“为养而种”、“种养联动”,农牧结合,产业循环。在半农半牧区、农牧结合区全面推进“粮改饲”,试点范围达15县2场。推进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形成“牧—肥—农—牧”的循环模式,促进农牧共同发展,目前,全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75%,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95.6%,其中大型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配套全覆盖。建立全员参与的废旧农膜回收制度,农田残膜回收率达到89%。推进农作物秸秆“五化”利用,把丰富的秸秆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生态优势。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以刚察、湟源2个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为引领,构建绿色技术、标准、产业、经营、政策和数字等支撑体系。
2018年至2019年,先后确定52个村(场)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示范试点工作,今年又确定25个村开展示范试点,印发了《青海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试点行动计划方案》,推动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示范试点村(场)建设,各示范试点村(场)正在抓紧实施各类项目,一批特色村和亮点村正在精心打造之中。同时,乡村振兴“百乡千村”示范工程启动推进,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百乡千村”示范工程行动方案(2019—2022年)》,明确了示范试点、人居环境整治和厕所革命、美丽乡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居住条件提升、特色产业振兴、农牧业绿色发展、乡村治理和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文化振兴和农牧民培训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促增收和民生改善等10大行动,不仅推动了生态农牧产业发展,而且加快了乡村振兴步伐。